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86|回复: 0

文革词语:生产建设兵团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09-11-4 15: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词。简称“建设兵团”、“兵团”。

    创制于1950年代初。是带有军队编制特点的大型国营企业,内部保持着军队师团营连的建制和与之相关的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以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屯垦戍边”为宗旨,实行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发展农垦事业的同时兼有巩固边防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建于1954年,1962年扩展,1966年创建西北农垦兵团、西北林业兵团、西藏生产建设兵团。文革中,中共中央为了应付中苏冲突,决定在沿边各省、区和一些内陆省,以国营农场为基础大批组建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兰州、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湖北等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建设师,划归各大军区和省军区领导。兵团的师团营连主管干部由各军区调入的现役军人担任,用带兵打仗的方法管理企业。

    1967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生产建设兵团就成了安置250万知青(约占总数的18%)的去处。由于有固定工资收入,生活待遇有基本保障,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组织有人管理,属于军队“序列”,是“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面临下乡的知青都以为到建设兵团比插队落户好。但到建设兵团的政审比插队落户严,原则上要达到符合民兵条件。[注]兵团一般接受跨省区安置,多来源于京津沪和四川、浙江。北京的到黑龙江、内蒙,上海的到黑龙江、新疆、云南,天津的到黑龙江、内蒙,浙江的到黑龙江,四川的到云南。

    兵团的半军事化生活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探亲的审批、报销制度,使兵团知青回家时间比插队知青的少;劳动强度大,纪律严格,边疆生活条件艰苦,政治活动(“天天读”、“讲用会”、“忆苦思甜”、“一帮一,一对红”等)频繁。而且由于兵团本身就是国家编制的就业性质,在知青陆续招工、顶替后仍然返城无望。驱使他们把满腹牢骚编成顺口溜:“部队当兵光荣花,工厂工人幸福花,农村插队向阳花,兵团战士苦菜花。”

    1979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知青集会、游行、请愿、哄闹政府机关,要求返城的风潮,其中以黑龙江、云南、新疆建设兵团知青的行动组织程度最高,影响最大。尤以云南为首。因为那里生活之艰苦和政治之黑暗,超过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岛几大生产建设兵团。当年因迫害知青而被公开处理的恶性案件,大部分都发生在云南。

1973年,周恩来亲自过问和查处的“河口事件”,就是奸污和捆绑吊打知青的大案件,最后枪毙了云南兵团河口农场的一个团长,处分了几百名干部。1978年,又发生了"橄榄坝事件",上千名知青抬着一个上海女知青的尸体游行示威,一百多部拖拉机包围了草菅人命的场部医院。示威的人群向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涌去,沿途农场知青都加入到抗议队伍中。由此引发了全国知青最后大返城的浪潮……梁晓声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写的就是知青大返城中发生的故事。

    [注]据《凤凰卫视》“北大荒青春记事”报道:去建设兵团的除了大多数红五类外,还有极个别出身不好的幸运儿。一个名叫张雪阳的黑帮出身北京女知青,靠了写血书的真诚,才争取到了去黑龙江兵团的资格。另一个叫肖柯的则全凭不屈不挠的哀求、旷日持久的泡蘑菇,打动了上帝——招募者。

   (参考资料: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报讯《天津西南楼中学革委会举办以毕业生分配为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人民日报》1968.07.19;蓝关雪《知青血泪三十年》,“坐看云起” http://www.saynothing.net/history/history0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31 20:00 , Processed in 0.0155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