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25|回复: 0

南师附中《校友通讯》微信版总59期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7-4-10 15: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师附中《校友通讯》微信版总59期(2015年12月2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会长 葛军校长(gejun1026@263.net


主编 副会长 许祖云(xuzuyun09@163.com


  1291920330@QQ.com


审校  秘书长 孙小红(nsfzxyh99@163.com




南师附中1965届初中毕业50周年暨1968届高中入学50周年


甲班纪念聚会活动


1968届李维民  吴小白(执笔)


2015年10月17日


,秋高气爽,阳光普照。南师附中实验楼国际交流中心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南师附中甲班1965届初中毕业50周年暨1968届高中入学50周年聚会活动正式开始,有来自北京、上海、苏北和南京本地的同学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共有39位同学参加了今天的聚会(另有9位同学分别以视频、电话、电子邮件和贺信等方式参与了聚会)。到会的同学比2008年返校聚会时的35人多了4人。许祖云、仇炳生、张振海、杨志年、谭全保、郭锡珊等老师也参加了聚会活动。


09:00  在国际交流中心会场,同学们正陆续就座,国际交流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当年同学们刚跨入附中时的照片,那是我们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天真浪漫,满脸稚气,看到当年的模样,同学们评头论足,回味当年。


    09:30 广播声响起,李维民同学重申了本次聚会的主题:“母校恩重  同窗情深”。


主持人卢洪同学宣布聚会活动开始并致开幕辞:


“今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怀着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牵挂与思念,回到魂牵梦绕的母校南师附中,举行1965届初中毕业50周年暨1968届高中入学50周年聚会活动,以回忆感恩,增进情谊。


    在附中的学习生活,是我们一生永远的怀念。这段经历、这份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难忘;这段情感、这份思念,随着时空的久远愈发绵长。昨天是今天的回忆,今天是昨天的延伸,明天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无论走遍天涯海角,难忘的还是母校。……


    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各有历练,顺利坎坷各有不同。但是,同学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抛弃,不放弃,磨练自己,感悟人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不同的岗位奋斗、奉献,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说,脚踏实地,奋斗奉献,正直做人,是我们绝大多数附中人的品德,也是附中精神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主持人卢洪同学并致开幕辞

同学代表谢龄庆发言



谢龄庆同学在发言首先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校友会为老年校友搭建交流的平台。


回到母校有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回家的感觉。我相信今天来的所有同学或许都会认同。“回家的感觉真好”!


50年的事实证明,附中人无论在哪个单位,干哪个行当,都是单位和行当中的佼佼者、骨干。……现在面对的是如何把自己人生最后一段时间安排好,调整好心态。同学相聚,多谈谈健康、旅游、养生,多谈谈子女教育、退休生活,总之多谈谈高兴的事与开心的事,这样有益于健康。我们期待长寿,但要建立在好的生活质量前提上的长寿。如果生活质量不高,那叫活受。


如果问什么是幸福,有种说法: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小时候过年,想父母给买件新衣服、鞋子或书包,买了就感到很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越简单越幸福,知足常乐。


本人在退休几年后又返聘到省卫生厅离退休干部处,继续发挥余热,主持江苏省卫生系统老年体育协会的工作。我来主持这三年,各方面的活动开展都很顺利,凡参加我组织的活动的离退休老同志都很开心,都希望多组织一些这类活动。当然每次活动老同志的吃住要安排好。目前我们组织的活动有乒乓球、柔力球、健身球操、太极拳(剑)、气排球、象棋、掼蛋、手工工艺、书画摄影、手杖操等等。老同志痴迷者无数。在今年全省老年人体育节乒乓球赛中,卫生系统代表队获男团亚军,男单第三。我卫生厅还有一老年艺术团合唱团,100多人,在南京市夕阳红歌赛中多次获奖,拿过第一名。


接着主持人鞠和同学请我们初一年级的班主任许祖云老师讲话。


许祖云老师讲话:   我和大家在1962年同时进附中的,同时还有仇炳生和张振海等共9位老师。不久我就做了你们的班主任,我和你们班,一直到现在就有了这个缘分,以后你们历次聚会都邀请我参加。


目前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很难从这个怪圈中走出来,我觉得有三个问题:一是没有信仰,二是怎么看待“应试教育”。笫三个问题是底线问题,譬如说家教,我对家教深恶痛绝,家教的危害在哪里?它没有底线。据我了解,有的家教是这样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家教持别重要,考试的题目就在里面。你到我这个家教班来了,我考试的题目告诉你了,那你的成绩肯定上去了,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升学问题呀等等!不来家教的人就不知道这个考试题目,这叫什么家教呢?对不对!有些教师已经没有底线了。


许老师说到自已在校友会里,最近二年做了一件事情,包括仇老师也参与了,就是利用互联网,给那些比较落后的,又花不起钱的学校从网上免费送教育给他们。我们有个试点,仇老师还到六合竹镇民族中学去过,当面授课。我们是一分钱不要,我们是带着资源到那儿去的,初二搞了一年多,为什么初三不想搞了,因为中考。我甚至在网上给他们批改作文,200多篇作文,一边改一边评论。你就是免费地投入,跟他讲互联网怎么怎么好,还是推不下去。所谓减负也好,愉快教育也好,要我认为都是空话。因为好多观念不正确,


许老师谈到南师附中的现状,除了校本部是高中外,在南京有江宁分校,新城初中,在仙林和丁家庄都有分校,最远的是宿迁分校,现在已经办了十一年了,办得很好。现在南师附中据说有学生15000人,教职员工8000名,是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学校还有空军青少年航校,有一个真的强5机放在校门內,全班55个男孩,是从苏南和扬州召来的,以后是空军飞行员的接班人。


许老师最后说:我在校友会继续做的事情,搞校史文化的开掘和传承,一年出一期纸质版的《校友通讯》,每月出4至6期微信版的《校友通讯》。在手机上可以看到,现在已经出了46期,已发到48期,多是传达校友的信息。希望大家有什么信息,通过校友会向外发送,校友会的宗旨就是服务,就是让校友们相互联络,互相促进。


主持人卢洪说:现在同学们自由发言,首先请在初中担任过班长的陈慰同学发言:


陈慰同学说: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聚在母校--南师附中,见到亲爰的老师和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我感到奇特而梦幻般的高兴。”


“尊敬的老师,你们在附中工作了几十年,辛苦了,退休下来,我衷心地祝福老师们健康长寿,并祝现在在附中的老师们身体健康,事业卓著。我以感恩的心铭记老师们的教诲。”


陈慰谈到1981年附中《校友通讯》创刊了,许老师参加创办并主编的《校友通讯》,至今成为联络校友的纽带;是校友的心声园地;是校友向母校汇报的平台,我珍爱附中的《校友通讯》。

陈慰又简略地谈到个人退休后的生活:参加宁海路街道颐和路社区文体活动,成为“志愿宣传者”,让自己退休后不脱离社会,跟上时代的发展,尽微薄之力,发挥点余热,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

陈明生同学讲话别具一格,内容全是演唱当年在初中三年学习过和表演过的歌曲,也亏得陈明生有超强的记忆力,记起我们在附中的笫一节音乐课是《谢谢党》,并用俄语唱出了当年我们辅导班师兄们唱过的歌曲《莫斯科-北京》。

陈明生提出一个希望:班上同学已建立了微信群,应尽可能把这个微信群一直保持下去,一直扩大下去。如果有同学去世了,让他的后代保持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同学。让同学们的后代来决定微信群的命运。


最后陈明生高唱了一首《夕阳红》的歌曲作为发言的结束,“最美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首歌曲正是同学们当前境况的写照。

    周蕾同学在讲话中说到自己与附中70年的“情缘”:父母1946年被附中聘用,自己在附中的北部操场木制的教工宿舍内出生。刚解放,警报声不断,母亲怀抱着自己追随人群躲进后山的防空洞避空袭……。


    “童年,附中是我幸福的摇篮;青少年,附中是我难忘的课堂,却又包含着多少人间冷暖;离开附中后,“附中精神”又是我不离不弃的精神家园,时时给我滋养和鞭笞。经历了文革,插队,返城,复考,打拼,退休……无论何时何地,在何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无愧附中的人、附中的女儿,就是自己的信念。


    古稀之年向我们招手,附中精神不会丢弃。孜孜不倦的求知;自强不息的进取,宽宏大度地做人。永远伴随终身!


    怀念附中,感恩老师,传承附中精神,是今天我最想表达的心愿!”

          说到对附中的眷念和深情之时,周蕾同学眼含泪水,声音哽咽。

张平同学在发言中叙述了自己在新疆阿克苏东方红农垦农场的劳动和生活的情景。靠着在附中学到的几何知识,在厂部成功地创办了缝纫组。她还讲述了自已只身一人与十几只狼狗恶斗的惊险故事。

    张平也讲述了自己从新疆回南京的经历:那是70年代初期,和我相依为命的母亲得了血癌,作为独生女的我日夜思念想回来照顾她,我天天想啊想,想到了周总理。于是,我每个星期给总理办公室发一封信,一写就是两年多。结果就是我在全国知青返城的前一年就回到了南京。


她最后说: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岗位,但我们都满怀激情去奋斗、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心中永远记住:我们是附中毕业的学生。



                            周海风同学讲话

周海风同学首先回忆了当年在十月公社和江宁陆郎公社支农劳动的场景。


她说道:附中给了我很多很多的人生启迪,人是有理想的,有奋斗的,要为人民服务的,要无愧于这一生。现在近70岁了,怎么过好夕阳红,怎么样让自己过得轻松快乐,现在追求的是身体健康、愉快,少让孩子们操心,过好每一天。

李湛青同学说:50年来同学们都走过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坎坷,有的人曲折,有的人顺利。但不管每个人的经历如何,但我们今天能坐到一起,与老师坐到一起,就是更大的缘份,更大的幸运,更大的幸福。今后我们的人生路该怎么走,我们是越活越明白了,越活越清晰了。虽然我的人生也有坎坷、也有曲折,但我也有人生辉煌的时刻,如获得了国家级的发明奖,这些成功,这也和附中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教育和帮助分不开的。虽然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它对我的人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那是我们人生观形成的时候,现在看到一些十几岁的青年人很迷茫,追星啦!逆反啦!而当时我们一心学习,要为社会做贡献。因为这种信念,我无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正确对待,都能勇往直前。

国家级发明奖获得者李湛青同学发言

张殿文同学讲述了自已夫妻二人和周海风、张建东两位同学,利用国庆节前后18天自驾游玩8省36个景点,行程6100公里


。共经过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江苏等8省,游玩了湖北团凤县林彪故居林家大湾、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阆中古城、成都杜甫草堂、花溪公园、雅西高速、西昌卫里发射中心、西昌邛海公园、云南昆明滇池、贵州黄果树瀑布、江口县梵净山、湖南凤凰古城、吉首矮寨大桥、芙蓉镇、张家界天门山、桃源县的桃花源、洞庭湖岳阳楼、江西庐山等景区,最后回到南京,游玩江浦汤泉《楚韵花香》、到汤泉温泉游裸泳,一共是36个景点。


这些景点都是精彩的景点,也成为记忆一生的游记。

张建东同学接着发言:在学校的生活不是50年后可以表达出来的。附中就象一个梦,时时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为附中骄傲,为附中人感到自豪,这种理念已经根深蒂固。附中的教育,就象一粒优良的种子,植在每个同学的心里,不管同学是优秀还是平常,植在心里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很多人结出了非常丰硕的果子,成为国家的精英。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也很骄傲,我看到我的前辈、同学和晚辈做出了成绩,就象我自己做出成绩一样骄傲。毕业后我在上海待了40年,对附中的感受比常年在南京的同学更深。每当见了附中同学,就想把真挚的感情流露出来。


我想说的另外一点是我和、海凤、张殿文十七天的自驾游,是我退休生活中对自已的一个挑战,我是残疾军人,脚腕开过刀,又有“三高”,自驾游是对自己对生活的一次新的挑战,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良好心态是靠美好生活来点缀的。一个人退休了,不管你以前多么辉煌,现在多么平凡,心态非常重要。人要靠激励来生活,人要靠理想来生活,人要靠良好的心态来生活。游山玩水,玩要玩出价值,玩要玩出新的内容,玩要玩出良好的心态,对这次自驾游,我真是终身难忘。我跟张殿文说了,对城市对景点我会淡忘的,但自驾游的十几天,我是一生不会忘记的。

丁邦汉同学说话快人快语:大家知道我叫丁邦汉,不知道我的一个外号。当时我们一进附中的时候,有一个小卖部,肚子饿时到小卖部去买油球,所以同学们给了我一个外号叫“油酥”。


每次来到附中,我有一个感觉,这就是我的家我的故乡,虽离开了很久,我还是想念这个地方。我们在后来的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就想到一个概念,不愧于做附中人。不管当时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还是学习上出类拔萃的尖子,我都要记得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故乡,我永远想到我是附中的孩子,我不能对附中有任何负面的影响。我的工作经历和大家不一样,我工作了十四个单位,经历过二十多个岗位,每个岗位都能应付,每个岗位很快就能得心应手,这一能力从哪儿得来的?是从附中得来的。附中的老师对我的教育,附中的同学对我的感染。最后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各位同学,祝大家健康长寿。

在同学们发言的间隙,按照事先拟定的程序,主持人卢洪同学宣布:现在向老师们献花。6位女生手捧鲜花,献给了曾经用汗水哺育我们的6位老师,此时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在献花的同时,同学向老师们表达了无尽的感恩之情和深深的祝福。50年的师生情意,结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纽带,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到一起。就象有的同学所说的“我们是一家人。”,“回到附中就象回到了家里。”

    在会议进行期间,会场的投影大屏幕上,随场景不断转换着各种图像。有当年同学入学时的照片;有当年同学们上山下乡、支边新疆、参军入伍的相片;有同学们在游历壮丽河山的照片;有同学们毕业后历年聚会的合影;也有同学带第三代孙辈嘻笑玩耍的照片,那是李维民同学废寝忘食用了许多时间,搜集和整理的宝贵资料。特别是那些黑白老照片,给同学们带来了心灵的触动与深深的回忆。


   因为种种原因,部分在国外或在外地的同学今天没能来到会场,但是他们给同学发来了贺信、诗词和照片,表达了他们对同学、对老师、对附中的深厚感情。


平祖衡同学在“致同学”的信中说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分别至今一眨眼就过去了50年,这是我们人生中饱受磨难的50年,也是各位同学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50年。”

肖邦放同学的七律古体贺诗《献班友》写得是笔力浑厚,意境深远:


   “半世荏苒时已秋,花季少年霜染首;朝花夕拾金川畔,黄叶追思草坪头。物非景变杳旧迹,黄鹤影逝看新秀;余晖如画身健旺,稚气小孙牵爷手。”


特别是“朝花夕拾金川畔,黄叶追思草坪头” 两句隐喻金川河、五四草坪和那株悬挂着一小截钢轨(敲钟用)的老树,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远在美国休斯顿梨城区的景乃杰同学以《退休生活》为题写了一首五言诗:               


退休在梨城,致远求宁静。


读书养心志,书法伴余生。


旅游天地宽,健身随我行。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此刻正在非洲坦桑尼亚经商的杨威森同学也发来了贺信


“尊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在此请接受我在黑非洲发自内心的诚挚祝愿!


50年前的学习生活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感慨万千,难以用语言表达。”


杨威森同学还发来了在达累斯萨拉姆工作和生活的照片。


杨威森同学和非洲孩子们在一起


居住江苏东台因联络不上而未参加聚会的陈惠珍同学得到消息后也发来了贺辞:“非常想念学生时代的生活。特别是在附中的生活。校风严谨,老师认真,同学都积极向上。……祝你们聚会办的圆满,玩得愉快!”



    退休后仍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江明同学,因此时在外地开会而不能与同学相聚,也给“半个世纪前相识、半个世纪后再次相聚的老师同学们”发来贺词:“有道是: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真情。数十年的岁月带给我们许许多多五味杂陈的难忘经历,如今只希望留下一点单纯率真而平淡的美好情愫,想和同学们说上三句话——            


在含饴弄孙、继续奉献的同时,不要忘了给自己一些关爱,因为你的健康长寿是儿孙们最大的幸福。……不要忘了动静结合,因人因时而异,因为奇迹是多样的,它的产生是需具备充要条件的。……不要忘了给自己留有充分思考与判断的自由空间,因为我们是拥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意志的人。”


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了江明同学的视频录像。


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的曾海玲、温岱霞同学均留下了视频录像。


温岱霞同学曾是我班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她深情地说:我觉得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名利地位钱财都已看开了,最主要是健康,希望大家健康地生活,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健康地生活之后呢,隔几年相聚时大家都能在一起。


曾海玲同学在录像中对同学们说:“我的心愿是希望我们班上的同学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让我们去绽放最绚烂的笑容,给明天一个最美的梦。”随后给同学们演唱了一曲《雁南飞》。

11:20  同学和老师们一起来到五四草坪北面的台阶前,拍摄了南师附中甲班1965届初中毕业50周年暨1968届高中入学50周年聚会活动的集体合影,老师们手捧鲜花站在中间,同学们簇拥在周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照相机把此时此刻的美好瞬间留到了永远。


                全班同学与老师们合影留念   


    全班合影之后,开始了下一个精彩的活动项目:表演文艺节目。


首先是于国立同学表演了魔术,作为新手,她拜师求学,技艺大进。这次在聚会上表演了两个魔术,笫一个是将手帕塞入手掌心后消失,这虽然是一个经常客串的节目,但手帕的消失仍让同学们大惑不解。第二个节目是钱币大挪移,于国立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枚事先做好标记的硬币试图塞入一个密封的小盒子内,硬币消失了。打开这个用椽皮筋包扎的盒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盒子,打开第三层盒子,又出现了一个小布袋子,布袋子放着一枚硬币,正是做过标记的硬币。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于国立将第一个魔术做了解秘。


    周雪同学表演的节目是50年前在十月公社甘家巷大队劳动时演唱过的江苏民歌《栀子花儿开》,她唱得清脆高亢,韵味十足。


周雪同学演唱江苏民歌《栀子花儿开》


    王祥萱同学接着唱了一曲京歌《梨花颂》,也是演技娴熟,字正腔圆。


王祥萱同学演唱京歌《梨花颂》


卢洪同学演唱功底深厚,美声悠扬、低音浑厚,现跻身于南京颇有名声的工人合唱团一团且为资深团员,他此时高歌一曲《念奴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在座的同学大开了眼界。


卢洪同学演唱《念奴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接着,李维民同学高歌一曲《边关好男儿》,唱得绘声绘色,情感交融。


           李维民同学在演唱《边关好男儿》


在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张振海老师也一展歌喉,先唱了一段原汁原味的沪剧,仍觉不能尽兴,接着又用俄语唱了一首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韵腔十足,铿然有声,不少同学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也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


主持人卢洪同学说:“相逢是段诗,相逢是幅画,相逢是首歌。让我们记住今天,祝福明天,祝福同学,祝福老师,祝福母校,祝福祖国更美好。请大家齐唱《难忘今宵》”。


随着旋律的响起,一曲高亢激越的歌声响彻国际交流中心,在附中校园里回荡——我们唱《难忘今宵》,我们更难忘今日的盛会,它将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此时,李维民同学开始了上午的最后一个节目,在大屏幕上播放出同学们第三代的一组照片。第三代的娃娃们最大的今年十三岁,最小的刚出生十几天。照片上孩子们嘻笑玩耍、憨态可掬,有的孩子在弹吉他,从小显示出音乐细胞。特别是宋汉卿同学的孙女,才8岁就获得全国少儿读书电视大赛笫三名,那是在中央电视台经过多场比赛才脱颖而出的荣誉。从笫三代孙辈的身上,同学们得到了无尽的乐趣。


12:30  完成上午的聚会程序,同学们集体到学校食堂用餐,又体验了一次在附中食堂集体用餐的感受。



午餐之后,同学们漫步在七卯湖畔,走入图书馆和校史馆之间的绿荫走廊,三五成群地摄影留念。看着小桥流水,树影婆娑,藤蔓缠绕,竹青花红,仿佛走入花园,心情十分开朗。

同学们回到国际交流中心,一边休息,一边观看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同学视频信息,一边开始自由交流。


14:00  同学们前往校史馆参观。以前多次聚会时都到校史馆参观,仅是走马观花,印象不深,这次许祖云老师亲作讲解员,他是校史馆资料的主要收集人,特别是49年之前校史的编辑者,对学校历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许祖云老师在讲解校史。


这次面对自已教过的学生,讲解校史象当年讲课一样认真。许老师声音洪亮、言语铿锵,将附中历史和个中人物说得栩栩如生。正是附中历史上许多极富个性的人物,创造了附中绵延百年的不朽历史,让附中人才辈出,后浪紧推前浪。



15:00  同学们起程前往颐和路,集体参观游览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颐和路公馆区是20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也是民国按照《首都计划》实施的最大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公馆仍有225幢。其中颐和路公馆区由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并于2014年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颐和路仍旧演绎着南京城百年的世事沧桑;缓步在黄墙老榆的斜影下,揽得岁月的惊叹和沉思,漫步颐和路,依然能感觉到那独特的气息。松柏在青砖灰墙中,显得更加苍劲挺拔,苍翠欲滴,还有攀援在淡黄院墙上的藤萝叠蔓,偶尔有羞涩探出墙头的蔷薇,让人忽忆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浑身顿有虚华洗净、气定神闲的感觉。


倘佯在绿荫蔽日的小道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同学们的心情也特别地放松和宁静,交流着往日的回忆和生活的感悟,这一刻,恍若又回到50年前。


17:00  同学们起程赶往湖南路上的典爱自助餐厅用餐。


聚餐时伴随而至的是高谈阔论和喧哗之声,这是中国人聚餐的特点。50年的感情,50年的话语在这一刻都发泄出来,就算是有再长的聚会,也说不完相思相见之情,无尽的回忆,借助喧闹的气氛,情感表达的更加热烈。


同学们不时地举杯畅饮,当然杯子里装满的不仅仅是饮料,更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浓浓的情义。


    “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分手的朋友。”酒足饭饱之后,离别的“再见”之声让50周年的聚会打上了圆满的句号。


50年的风霜雨雪,50年的洗涤与沧桑岁月的磨砺,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


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同学的真挚友情,就像一杯淳厚的陈酿,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


甲班1965届初中毕业50周年暨1968届高中入学50周年聚会活动的成功,要感谢所有为聚会活动出力的同学们,同时还要感谢参加聚会活动的每一位同学,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圆了我们50年的梦。让我们每个同学珍爱生活,珍爱生命,毕业60周年70周年再相聚。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 ... p;hl=en&ct=cln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0 20:09 , Processed in 0.0192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