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80|回复: 0

何代宁 使命 - 重读《广州二中红卫兵运动大事记》后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6-8-30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来说,评价一个人,一个政党推行一件事情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用三个方面来衡量:动机、手段和结果。

如果我们今天以这三个项目来评价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如我在此前发表的《浅谈一下我亲历的文化大革命 》一文中所说的,毛泽东发动十年文革的动机是高尚的,手段是错误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正是由于有了十年文革动乱的教训,全国上下痛定思痛,才有了文革后三十年追求稳定和发展的改革开放。

而实际上,中国在毛泽东之后,再也不可能再有毛泽东这样拥有绝对权威的巨人,也没有了第二次文革的社会基础。

毛主席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长达四十一年。期间经历过与国内外各式各样敌人的无数次冲突,毛主席都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取得胜利。这样的成就,使得毛泽东毫无疑问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令国人敬仰的领袖。这样的领袖的每一句话,在刚从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社会中走出来,需要绝对权威来管治的中国人民眼中,不单是“一言九鼎”,而且更像林彪所说的“一句顶一万句”,无人能及。

毛泽东靠群众运动起家,靠群众运动得天下。建国后,他发动的群众运动更是连绵不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跃进,四清运动 ......折腾个不停。那些年,我们上街游行喊口号成为常态,每天要是不开会谈政治,就会被批评指责。

毛泽东的晚年,更要实践他那超越常人的革命理想主义,以他那被神化了的绝对权威,毅然决然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果这一次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群众运动有如盖不上的潘多拉盒子,最后被证明是远远超越了这位古稀老人的控制范围。

而毛泽东亲自提拔王洪文、陈永贵这类的草根干部,重用四人帮这类野心家,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百万开国功臣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更注定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空前绝后的运动形式的灭亡。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我们这一代当年的中学生有幸作为革命先锋力量,参与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

当然,以毛泽东的理论,青年学生属于小资产阶级,因此在被利用来打头阵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打落马下,然后被扫地出门,统统赶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尽管如此,我们都能以积极的精神去面对人生,将这种种起伏看作是对自己革命意志一次又一次的磨练。而这,也全拜毛泽东的革命理论教育多年所赐。我到现在都认为这是积极的,按《实践论》到基层去锻炼是可取的,对人生大有脾益。

我手头的这一份《广州二中红卫兵联合指挥部红革会大事记》,其实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广州二中红卫兵运动大事记》。因为在当年的广州二中,红革会以它特有的魅力,最大范围地团结了二中80%以上的师生。红革会的历史,在广州二中文革期间,具有不可辨驳的代表性。

实际上,这篇大事记是目前仅存的有关广州红卫兵运动实况的历史资料。我也想不到它能被保存下来。在二中文革后期,能静下心来写东西的人不多。《大事记》执笔人崔干行的能量在后期还保留,殊为可贵。

我在收到校友陈重重发来的《大事记》后,分别给崔干行和陈重重去信,征求是否同意在五月十六号把它整理一下,放在我的博客上,以纪念文革发动45周年。因为无论如何,这是历史的真相,值得后人参考。

这是真实的文革生活。燃烧着我们的青春。

随后我们的几段对话,看起来有如我们当年在红革会里凑在一起讨论问题,照录如下:

陈重重回电邮对我说:“看在大事记里那么多地方有你名字的分上,这件事也该你责无旁戴了,只是建议别把同学的真名弄到网上为好”。

重重还说:“其实我们平时也常回忆那几年的日子,总觉得红革会是很特别的一个群体,要说独一无二也不为过。从人员组成看简直是大杂烩,内部各种思想混在一起,每晚上争论不休,但是外人看来觉得这帮人很团结,回过头来看其实也应该是很有凝聚力的一个团体,从根本来看这伙人的理想及价值取向一致,没有私利内部民主,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红革会的历史在那个环境里能做到那样真不简单。大概在政治上这帮人继承了不少前辈的基因。我觉得在那个多数人膨胀的日子里,几次主动内部整风是最最出彩的地方。如有机会再凑凑吧,至少在我看来还缺点什么,如王小扑的“娃娃战斗队”黄义、吴永洋的“穷棒子战斗队”。”

今天已经贵为广州大学资深教授的崔干行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他回邮说:“很支持何代宁对这篇东西进行整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删除,增加,或修改。”

我对崔干行说:“虫虫的意见是增加一些东西,至少是一些当年组织的名称。人的名字用虚的。

“我意见是一字不动。因为任何改动都是在修改历史。

“这篇大事记在完成之前,曾经征求过红革会几乎所有活跃分子的意见,我记得当时参加起草的还有关惠英,赵建中、叶鸿玲。好些人都提供过材料并参与审稿。初稿完稿是在龙眼洞学习班期间。初稿最后好像还在《红卫兵报》上发表过,作为该报的停刊之作。


“之后的补充,如果还有的话,当是在去海南岛之后的事情了。

“现在要补充一些内容的话,可以用附记或是按语的方式来表现。

“当然,四十多年了,中国的形势翻天覆地,每个人对这一段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甚至还会把当年的派性保留到现在,以自己的利益来解读历史,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现在的二中校友会掌握舆论权的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形成校友网上庸俗不堪,还有鸡毛蒜皮的内斗,没人愿看。

“有这样一篇写实的大事记,至少是对二中当年文革历史的一个补充。在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广州中学红卫兵运动的一个典型的记录。有历史研究价值,值得尊重。”

崔干行提议:“如果用一字不改的形式,那么可以在每一部分甚至每一天的后面用不同的字体补充内容,或者加一个“按”或“回忆”之类。”

我说:“那也是一个办法。但必须用在与历史事实有明显出入的地方。我看不出大事记里有这样的痕迹。

“当然,如果立场不同,要修改的地方就很多了。

“比如现在二中校友网的那一帮人,肯定会有不同看法。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他们有同样的大事记,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的意见。否则就是以你这一篇为准了。

当年在二中念高一,与虫虫同班的女同学郑凯平也不改当年的激情,回邮评论道:“翻开已被珍藏的记忆,那是我们的豆蔻年华,燃烧岁月啊!看了何代宁的博客,挺不错的!很开心拜读了你的博客,也介绍给其他同学。”

四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同学们还能这样心灵相通的讨论一些严肃的议题,大家的心中无疑是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公约数。

如果要对这个公约数作一个严准确的定义的话,那就是:使命。

很感谢崔干行,陈虫虫,叶鸿翻等几位同学,他们提供的资料,补充了我已然忘却了的记忆,帮助了我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尽可能感性地复原生命中接受中学教育的历史。

今后,无论任何一个人读到这里的四篇《使命》系列文章转载的《大事记》,再加上本文附录中的几篇文章,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年发生的事情,从而作出自己的评价。

无疑,当年我们这一代被卷入十年文革的潮流,是被动的。但我们同时又成为弄潮者,是主动的。

究其原因,是作为新中国同龄人的这一代血液中从革命前辈身上传承下来的使命感,它伴随我们的终生,希望能够代代相传。

使命 - 我们这一代广州二中同学心中不灭的火焰。



附录:

《我心中的广州二中》

《我的毛主席像章 》

《我的兵团我的路 - 四十三年前的影像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e221f01017piy.html#cmt_17827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1 18:20 , Processed in 0.0156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