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98|回复: 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复制链接]

0

主题

28

回帖

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
发表于 2009-11-1 1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龍昇
转载自专栏地址: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34&&kno=006&&no=0041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34&&kno=006&&no=0042

屯垦戍边

  古代中国北方一直面对一支叫做匈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他们在秦汉时代更为强大,经常对边境地区骚扰掠夺,因而战争连绵不断。西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60)时,政治家晁错上书《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提倡募集百姓,整备边塞,防御匈奴入侵,被后人合称为《屯田疏》,是以后历朝历代的《屯田疏》之始,是屯垦戍边之源。屯——集聚、驻扎、村庄,屯垦——驻军垦荒,戍——防守,边——边疆,屯垦戍边就是驻军垦荒防守边疆。汉景帝之后的皇帝即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他曾两次派遣张骞通使西域,派遣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27、121、119年发起三大战役,大破匈奴,随之三次大规模移民到河套地区屯田,在河西走廊四郡兴修水利,开发屯田,此后于公元前108年攻楼兰、公元前104、102年两攻大宛(今トルクメニスタン),将匈奴彻底驱除,并于公元前101年将屯田深入到了今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从西汉始,屯垦戍边作为一种国策,源流至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是西部与北部边疆省区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柱之一。

  新疆的屯垦戍边

  汉王朝在西域大兴屯田,其中有军屯(军人)、民屯(移民)、犯屯(犯人),从此汉人和其它民族的人大量进入西域。在中国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去宋朝、明朝未能深入西域,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南北朝、隋、唐、元、清,有十五个王朝都在西域组织各民族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活动。唐代:屯军5万人,屯田50万亩,超过以前历代;清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活动,至1911年,共开垦出耕地1、055万亩,令新疆人口增长到216万。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曾于1912年——1918年、1933年——1944年二次大力发展新疆的屯垦事业,使新疆耕地从清末的1、055万亩增加到1、202万亩和1、680万亩。这两次大发展之后都遇到了战乱,而令屯垦遭到破坏衰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的屯垦戍边迎来了一个新局面,产生了一个新事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但那一天共产党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在进军新疆的途中。那年9月25日和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国民党新疆政府主席兼新疆保安司令包尔汗,宣布率领新疆军政人员起义,使得解放军比较顺利地于10月20日和11月26日抵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和南疆重镇喀什噶尔。

  同年12月17日,新疆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同时成立。进驻新疆的解放军是有9万余人的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的二军和六军,司令员是王震。原驻新疆的国民党部队改编成了有6万人的二十二兵团,司令员是陶峙岳。原新疆还有一支“三区民族军”,它的近1、5万人被编成为一兵团五军。新成立的新疆军区所属部队,很快就面临从内地补充给养困难的问题,于是在1950年就开始了参加生产劳动的垦荒造田运动。

  1953年,驻疆解放军部队保留了一个师兵力作为国防军,其余部队编成为生产军,生产军有10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计10、5万人。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它的构成部队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1兵团和由原国民党军队整编成的22兵团。司令员是陶峙岳,政委王恩茂,总人口计17.5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初期,隶属中共中央新疆局和新疆军区领导,它的正式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6年,中国农垦部成立,兵团隶属农垦部和军队双重领导。

  1958年,给最后的现役军人发放转业军人证,宣布兵团不再隶属解放军,而成为一支军垦部队。

  1966年后的文革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与新疆军区的隶属关系。

  1975年,撤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兵团内现役军人归新疆军区领导,绝大部分单位和人员编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

  1981年,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至今,从那时起,取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前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头衔。

  今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虽不被军队所管辖,但它的管理体系从来都是兵团、师、团三级,下层基本单位是营、连、排、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就保留了1、4万人的武装部队,1962年起的两年中,兵团内组建了300个包括机炮连和骑兵连的民兵值班连,1965年后的值班连队更增加到446个,如今它们统合成了兵团武警部队。

  1981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双重管辖,但在全国算是准省级行政单位,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报告或下达文件中会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的字样。它的党务、行政、司法、税收上归自治区管理,经济、财政由中央政府管理,仍属计划经济;它的人口和土地耕地面积计入自治区政府统计,但国民生产总值则单独计算,不列入自治区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司法机构,是个庞大的军政合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在中国,曾经有过许多类似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社会组织,文革前几年出现了甘肃农业建设十一师、宁夏农业建设十二师、青海农业建设十三师、陕西农业建设十四师。它们是在新疆兵团的帮助下组建的,序号也由新疆兵团的十个农业师排列下来,也曾挂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头衔。文革中,出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大兵团和许多省份的小兵团。文革结束,上述兵团均消失,最后只剩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它有存在的价值。

  新疆兵团最早建设的许多工矿企业,都移交给了自治区,它们成了自治区的骨干企业。新疆兵团人在新疆公路、中巴(巴基斯坦)公路和南疆铁路的建设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1962年4月,新疆北部发生了伊塔事件(伊犁、塔城),几日之内,20多个县的少数民族边民6万7千人从几千公里长的边境线,集体逃亡去了前苏联,使得伊犁、阿勒泰草原人烟尽失、牛羊四散、田地荒芜。在中央政府的命令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即组建了有着21个值班民兵连的6个独立营,布防于中苏边境,还抽出大批人员,去填补出逃的人留下的空白,代替他们耕种田地、放牧牛羊、管理地方,继而成立了数十个团场,形成了长达千余公里的一条边境团场带。

  同年10月,发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有东线战场,由成都军区担任反击,有西线战场,由新疆军区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运输单位参加了后勤运输和前线支援任务。

  兵团的值班部队最快地出现在一些“暴乱”现场,苏联解体后,新疆的民族独立势力台头,但它们除去面对国家政权外,无疑还得面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拥有的武装部队,也就是说它的“戍边”意义。

  

  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占有土地总面积近700万公顷,近七万平方公里,是新疆的总面积的4/100,其中110公顷是开垦出来的耕地。在这些土地上,先后出现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图木舒克六座城市。除去耕地和牧场,兵团拥有千余工业矿业企业,还有着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农垦大学、兵团行政学院、高等医学院、公安司法警官学校、财经学校、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大中专院校和1、800所中小学校,六百余所医院医疗机构……

  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口近260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7,但它的工农业总产值却占了新疆的1/7多(历史上有1/3之说,现在也有1/4之说)。兵团自成立至今,已有55年历史,人员已从当初的17、5万人,增加到今日的近260万人,其中汉族230余万人,约为新疆汉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兵团中还有其它民族人口30余万。

  除去自然生殖,略举几次大的屯垦戍边移民:

  1958年,河南5、5万农村青壮年和0、5万知识青年。

  1959年,江苏、湖北、安徽支边青壮年及家属19万人

  1962年——70年代收容去新疆求食做工的自动支边人员20万人(自流人员)。

  60年代前半期以上海为主的大城市来的十余万支边青年。(今大部返回城市。)

  60年代起陆续转业的退伍军人十余万。

  历年送往新疆的“三类人员”——劳改、劳教、新生人员,有十余万人。例如1961年一次性地安置了从甘肃调进的2万人“三类人员”。自1983年的“严打”(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之后全国许多省份的重型犯人更是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兵团。

  以上人员构成,很符合自汉朝开始的军屯(军人)、民屯(移民)、犯屯(犯人)。

  下面是今日兵团各师成立年、分布地区、师部所在地和人口:

  农一师 1953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市 28万人。

  农二师 195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库尔勒市 20万人。

  农三师 1966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喀什市 20万人。

  农四师 195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宁市 22、5万人。

  农五师 195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乐市 10万人。

  农六师 1953昌吉回族自治州 五家渠市 29万人。

  农七师 1953奎屯市 20万人。

  农八师 1953石河子市64万人。

  农九师 1962塔城地区 额敏县 7万人。

  农十师 1959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市北屯镇 8万人。

  农十二师 1982乌鲁木齐市 7万人。

  农十三师 1982哈密地区 哈密市 8万人。

  农十四师 1982和田地区和田市2、7万人。

  工程建筑师 1953 乌鲁木齐市 6、5万人。

  (附兵团各师分布地图)

  无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模越来越庞大,实力也越来越壮大,但是它也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因为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越来越按市场经济走路,而兵团绝大部分仍是按国家计划经济走路,因此和地方差距加大,尤其一些边境团场和完全指靠农牧业的团场相对而言贫苦艰难、出现人心不稳。

  这些事情应该是掌握政策的人考虑之事,下面我讲一些兵团里的小故事吧。 

(一) 地窝子

  兵团人初进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中去开荒,住在哪里呢?挖地窝子住。地窝子什么样?

  简单地说,就是在地下挖个坑,坑中立上几根柱子,搭上横梁和椽子,铺上树枝野草,糊上泥巴,就成了大半埋在地下的房子了。我们一批北京人是1966年到兵团的,全是男性,挖的是大地窝子,每间十五米长、五米宽、二米多高,可以睡二十个人,可从一条斜向下方的“马道”走进去,窗户朝天开在房顶上。我们这一批人被分配在一个工程大队中,负责挖灌溉渠、修筑水库、水利发电站、团部师部的露出地面的漂亮的房子,所以常年流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戈壁滩,自己住的房子是没有的,总是要挖地窝子。我在兵团十三年,住了七、八年地窝子。在常年挖地窝子的过程中,我们造地窝子的技术越来越高,造出的地窝子越来越漂亮。有几个地窝子令我记忆深刻:

  (1)我们去为一个支边青年(注)的连队挖灌溉渠道,那个连队的领导在我们正挖地窝子准备住下时,就给他们全连开了大会,说我们是一帮流氓土匪,要严格地防盗防奸,不准接触,尤其是种的哈密瓜已经熟了,还特派了手持长刀的壮汉日夜看守、冲我们耀武扬威。好心给你们挖渠来,却拿我们当贼防?大家听那话气不打一处来,就集体出动枪了他们的瓜地。我不敢去抢,大家就给我一个任务,挖个小地窖,把带回来的哈密瓜藏起来。到瓜快吃完时,那个小地窖被对方连队发现了,我们队的领导只好将我交出来,到对方连队接受惩罚。那个连队的领导说,你们不是地窝子挖的好吗?那你就挖一个门朝天的,把自己关进去吧!自己挖、关自己,我格外用心地将长宽高均挖成两米,好能在里边直立活动。钉个梯子从天窗顺下去,我下去后再由人拉上去,小地窝子就成了牢房。我被关了好几天,接受他们连队的人的批判。他们连队派了两个民兵看守我,一个男的值夜班,一个女的值日班,他们会在需要我出来时,把小梯子放下来,待我爬下去后再将小梯子拉上去,其它时间就坐在天窗口上盯着我。没料到,那个值日班的女民兵,盯着盯着,把我盯成了她丈夫!我怎能忘记那个自己挖的地牢——小地窝子。

  (2)后来我和那个女民兵结婚时,我们队领导让我们班的人造了个小地窝子当新房。班里二十人,上午十人挖坑十人伐树,下午合起来铺顶、上泥、制门、开天窗、砌火墙,晚上就跟老婆住了进去。那新房真棒!长六米宽四米,一道火墙将它隔成十六平方米的卧室和八平方米的厨房,搁我们夫妻出身地北京上海哪儿找去?我们新房里的家具都是砍来的树做的,我们的大女儿出生在那地窝子里。我们在地窝子的马道墙上挖了个小洞,砌了个鸡窝,养了八只母鸡,我家天天有蛋吃。我大女儿刚会走路就会到鸡窝前张望,随时报告妈妈说:“下蛋啦!”。那个作为新房的地窝子,留给我们多少幸福的回忆啊。

  (3)1976年,我们工程大队到帕米尔高原的河谷修建一座水电站,我们中队先期到达,给指挥部和其它连队盖房子——全是地窝子。山谷河滩地多斜面,都是沙子鹅卵石形成的,我们就将坑挖成三角体,墙用鹅卵石砌成,正面墙全部面河滩露出地,后墙就是挖直了的山坡。数排地窝子层层叠叠,远看跟布拉达宫似的。我们当时的工资是47元,到了高原上,有各种补贴,就变成了一倍的95元。因为有那95元,留守在200公里外的结婚了的女工(包括我妻子),将孩子送回家乡的奶奶、外婆家,也冲上了高原来。原本没挖家属房,我们夫妇成双的十二对就占据了一间集体宿舍的大地窝子。怎么住?打隔断。每家四平方米,隔断墙是一层水泥袋子上拆下来的牛皮纸。大家白天劳动都很认真,但是晚上的性生活还是要有的,于是出现许多笑话,比如有的夫妻在晚十一点由电机房统一熄灯之前就开始了性生活,身影映在了牛皮纸上,阁壁夫妻是看得一清二楚的;比如有的夫妻性生活滚动激烈,滚破了牛皮纸,滚到了别家的床上去……当时就那种条件,我们彼此之间没有笑话谁、没有批评谁。1979年春,我和妻子离开那间鹅卵石垒的地窝子赴日本,剩下的十一对夫妇在地窝子门前为我们送别,依依不舍,含泪含情。

  

  (二)摸媳妇

  上面说了我和我妻子结婚,有点戏剧性,但实际上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能结婚是个挺不容易的事,因为去的人中男多女少,尤其是兵团刚刚组建的初期。前面讲过,兵团的雏形——生产军的10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和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时的基本成员,是进军新疆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1兵团、原国民党军队整编成的22兵团17.5万人。这些人中只有极少高级军官是娶了妻子(以下将妻子改称为老婆)的,仗打完了,这些人留在了新疆屯垦戍边和平建设,他们绝大多数人是光棍儿(独身),中国农民间有句俗话叫“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些打了多年仗的光棍儿们,到和平时期面临了讨媳妇的大问题。那时新疆当地本来汉族姑娘就少,又不能娶少数民族女人,怎么办?

  中国高层领导和最初领兵进疆的1兵团司令员王震商量出个主意,从内地招女兵来。1951年春,首批3、600名湖南女兵进疆,湖南女兵很快增加到8、000名,故有“八千湘女进天山”之说。1952年夏,首批2、000多名山东女兵进疆,随后达到了一万名。她们是

  穿着绿军装戴着大红花地去的新疆,但到达不久就让跟男兵搞恋爱。17、5万男人对1、8万女人,10;1,怎么恋爱?僧多粥少难分配,就出现了许多问题也出现了许多希奇的办法。

  中级军官基本上是人人有份的,可以有上级指定或自己优先选定一位女兵去恋爱,那有一头热(一方通行)的强制命令性,但毕竟是军官,多数女兵还是被恋爱成了老婆。也有少数女兵不愿意跟强求她的军官恋爱,就出现了个别军官拿手枪逼迫女兵的事情。轮到10;1的是小军官和普通士兵,他们极个别有将女兵自由恋爱成老婆的,大部分是被分配的,那比例怎么也分不均匀,很难分的让人心服口服。那就抓阄抽签(籤引)吧,把女兵名字写在纸条上,再按男兵数目配上不写名字的白纸条,抽上谁就是谁,抽到白纸条自认倒霉。

  我还见到摸来的老婆呢。兵团编制下有师、团、营、连、排、班,我到新疆时的排长就是早年进疆的甘肃省籍的老兵,那时他34岁。他的老婆是连队卫生员,是早年入疆的山东女兵,她就是我们排长当年从黑地窝子里摸出来的。我们听他们讲述了摸老婆的经过:

  一个大地窝子,天窗盖上,里面一团漆黑,先进去了六名女兵,然后进去了四五十名男兵,一声令下开始摸。天窗打开看,六个女兵被摸到了,还有好几对是男兵摸到了男兵。我们曾问过我们排长,怎么运气地摸到了老婆,而且长得还挺漂亮?他老婆、我们的卫生员先做了回答:我们都吓得东躲西藏,怕被瘸子麻子摸去,我更是躲到最远的角落去,哪想到他心眼多,刚进来时没急着摸,而是直接摸到角落来,就摸到了我。排长做了补充说,我想越漂亮的越要面子,肯定藏的最远最深,我一进门就向房角去了,着急的人反而没摸上。

  他们六对夫妻开始也是住在一个大地窝子里的,也曾发生过夜间出外上厕所,回来错躺到别人家床上继续睡觉的笑话。再后来,进疆的女兵达到五万人,又准许老兵回原籍农村去找老婆,总算把最初的17、5万兵团老兵的婚姻问题基本解决。

  有一批特殊的女人,在1955年到了兵团,她们是从“上海市妇女劳动教养所”放出来的近千名妓女和地下舞女(有统计为920名)。我们在的连队里就有一名,她嫁给了一名劳动改造后释放了的一位老职工。

  六十年代,从上海等大城市去兵团的“支边青年”,基本是男女各一半的比例配好的,他们的婚姻基本是共同患难之交和通过自由恋爱结成的,但也因为尚有遗留单身老兵追求年青的姑娘、少数品质不高的干部的不良企图、生活艰苦、最后返回城市时对已婚者的限制等问题存在,而发生了不少悲剧。

  1966年进疆的我们那批北京人属于“强制劳动”的性质,共有2,000人,全是男人,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未婚者,要想找个老婆在新疆安家立业,还真是很难的事,像我那样结了婚的不是多数。

  

  (三)图木舒克

  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年,一直配属于农三师。工作生活辗转于麦盖提、巴楚、喀什喀尔等地。我们进疆的第一个任务是在麦盖提县将不知那朝那代就已开拓出来的一条渠道加宽加大成了一条河,那条渠道的名字叫做唐王渠,可见它的历史古老悠久。也许在喜欢音乐的人中,有人听说过现在有个中国歌手叫刀郎,以演唱新疆歌曲而出名。实际上刀郎不是他的真名,而是艺名。刀郎也可写成多朗、多兰、朵兰,都是维吾尔语的汉语读音,它实际是指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的,在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时由蒙回人改宗伊斯兰教形成的一支维吾尔人。多郎是那个地域的名称,那个地域的人自称刀郎人,他们创造了刀郎文化——刀郎舞、刀郎音乐、史诗般的“十二木卡姆”。

  在麦盖提和巴楚县毛拉工作了三年后,我们来到巴楚县西端的图木舒克。进入图木舒克地区,要经过一个山口,汉语叫做唐王城,维吾尔语叫做“托库孜萨热依”意思是“九座宫殿”“九座驿站”“九座烽燧”。经过了解知道这里是唐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尉头国古城遗址、是班超与其三十六将士驻守过的地方、是古战场、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百年前西方探险家涉足的地方……那山上有2200年前建筑的王城、有古老的摩尼教寺院佛教寺院、有东汉时代雕刻的释迦摩尼座佛像……

  图木舒克地区面积有1、900平方公里,在兵团进驻前,只有五、六块分散很远的小绿洲,生活着近万维吾尔人农民和很少一些汉人、其它民族的人,那1、900公里的土地,九成都是荒原戈壁、胡杨林。1969年起,农三师的44团、49团、50团、51团、52团、53团、工程团、水工团陆续进驻,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四十年后的今天,那里成了新疆重要的棉花、粮食产地,集中了农三师2/3的人口,形成了一座拥有14万人口的新兴城市。

  我们进驻图木舒克地区时,虽然除去那几片小绿洲几个小村庄,看到的是一片荒野,但在我们开垦那些荒野的过程中,发现曾有先人开拓过的痕迹。现在已有文献证明清朝时那里就有过屯垦田地,最早可推至唐朝。那么历史上的屯田那里去了?不是考证,是我推想,是供给哪个地区的水源——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的改道和断流,让那些屯田荒芜消失了。另外,我们刚去时见到的几片小绿洲的部分土地,说不定就是古代屯田的一部分。

  大家知道“楼兰”这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端的消失了的神秘古国,也许还知道29年前在那里出土的干尸——“楼兰美女”吧?她被科学地断定出是3、800年前的人,也被推断出是欧罗巴、高加索人种。图木舒克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北端,我们在那里挖渠时,也曾经挖出一具女性干尸,但因是在文革中,加上我们的身份地位地下,没敢声张地把她埋回到干燥的沙土中去了。倒是近年从当地百姓家中,找到了一具少女干尸,经考证得出她死时年龄是14岁,死于公元600年,裹身之物是唐代丝绸,而她的面貌被疑为古代塞人。

  现在回到文首提到的“古代中国北方一直面对一支叫做匈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句话来,其实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北方除了匈奴,还曾有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鞑靼等许多曾经强大的民族,这些民族有的存在至今,有的迁移、消失了,但它们的容貌、血统、语言、文化还保存在包括今日中国新疆的欧亚大陆的民族中。

  塞人又称塞克人,是三千年前就游牧于伊朗到天山的中亚大草原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在图木休克发现了塞人的干尸,实在是有历史意义的。百年前西方人和文革后的中国人都在土木舒克发掘发现了古代文书,它们的文字是婆罗密文、粟特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汉文……表示的语言是塞语、梵语、粟特语、龟兹语、回鹘语……这些文字和语言,今日大多成了“死文字”“死语言”,但它们的发现为考古家文字语言家提供了研究和复活它们的机会,更是有力地证明在那么偏远内陆的小小的图木舒克,竟有那末多的民族的人生活、碰撞、融合过。

  以上讲的是我亲身呆过的、亲眼看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后提到一些古代民族、语言、文字,是临时加进,仅作参考。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31 08:19 , Processed in 0.0221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