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68|回复: 1

黄肇炎:《嘉陵旧梦》出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4-8-18 0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回忆录《沧海一滴》中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段,经补充修改后,定名为《嘉陵旧梦》,已由香港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出版。此告网友。特发书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6092d0102v0u2.html

回忆录《嘉陵旧梦》周孜仁序



永远的梦痕

——《嘉陵旧梦》序

周孜仁

黄君肇炎是一位勤奋的机械工程师。长期从事民爆、环保与供水行业的非标准设备设计、制造,在领域内成果累累,为他的人生赢得过许多精彩与荣誉。他在退休前后,欣逢电脑普及,开始涉猎数字世界,蹒跚学步,垒字万千。此后持之不辍凡十余年,一边操作键盘鼠标,一边思考人生并倾诉不止,这便有了我们面前这部26万余字的回忆录——《嘉陵旧梦》。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云: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称道的。肇炎君沉思漫漫人生长路,并修得正果,实在可喜可贺!

我和肇炎君同期就读于重庆大学,不同系,不同年级。文化革命这一罕有的历史灾难,让我们走到一起,相识并相知,这就注定我们之间的友谊,具有一种先天的精神基因:无凡夫之碌碌兮,多精神之交融;无世俗之虚矫兮,多君子之真诚。同样因文革浩劫,我们齐遭蒙难,一道发配边山,转蓬漂泊,从青春年少,直到晚岁老迈。我们在属于自己的、各各不同的人生途次、社会环境中接受命运安排的苦难、蹉跎与坎坷。饱经忧患的煎熬,促使我们由可爱的单纯、愚蠢的激情,变得成熟与理智、豁达与从容。并且顽强地、正直地活着,依旧坦然直面残酷的社会变迁和桑榆斜阳。我们为此深感欣慰。对于遭际如此不平凡的时代,对于成全了我们并不遗憾的人生,对于在过去岁月中关爱过我们的亲友,对于难以忘怀的苦乐悲欢,我们都理当心存感激。《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肇炎君把自己“几十年从来没有淡忘过”的幽远乡愁和萦回旧梦,细细地记录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对命运感激的真情表达,莫过于此了。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一代人的特殊遭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担任着时代差遣的不同角色,表演命运安排的各色悲欢故事。作为同时代人,尤其像我这样的同期学子,阅读这部书是倍感亲切的。书中许多故事,不论发生在浓荫匝地的校园小道,还是帆影飘弋的嘉陵江流;不论是狂飙喧嚣的天安门广场,还是刀光剑影的山城故地……都让人感觉如在身边,如在昨日,刻骨铭心,不胜感慨唏嘘。读到真挚感人之处,不觉双眼已潮,甚至老泪湿面。而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读起来也许会觉陌生,甚至不可思议;对于一些专门研究者,也许又以为不如名人、大人物的回忆显赫华贵……其实,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作者真诚地、平实地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不管是家族的琐屑小事,还是社会的震荡风云——这就够了。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时代发展到今天,写史已经不再是朝廷和史官垄断的专利。历史本来就是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只有让所有亲历的人一起来记录,这样的历史才算得全面、真实和完整。

曾国藩说过一段话:“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意思就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各人的生活状况可能千差万别,社会地位云泥相殊,职业有好坏之别,官位有大小之分,获利有多寡之差。如果抛却以成败论英雄的偏激观念,在争取做一个乐观知足的、心地坦荡的、问心无愧的人方面,完全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经过漫长的人生历程,不知不觉老之将至。当发现已经拥有了富足的、曾经是非常稀罕的闲暇时光,既毋须为稻粱谋辛勤操劳,也不必在名利场锱铢计较,就应该回过头来选择最该做的事了。肇炎君在饱经沧桑之后,执着于用文字对人生和历史进行反思,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命运赐予老年人特有的成熟、见识、超然、理性和哲理意趣。让他们更有资格谈论人生,更能客观地审视一切,更有能力让思想插上回忆与遐想的翅膀,高飞翱翔。从而实现与造化命运、历史规律、社会万象、生命历程的彻底融合。这些,都是年轻人无法办得到的。

仅仅就因为这个,为了这些永远的梦痕,人的一生就应当感觉圆满了。

祝肇炎兄大作出版!是为序。

                                                    2013年7月26日写于昆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6092d0102v0u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00: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陵旧梦》自序

《嘉陵旧梦》自序

   

这本回忆录,是我幼年到学生时代,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经历。

很凑巧,我的七十年人生,如果按照居住和生活的地域来划分,自然地形成了三个阶段。其中从出生、童年、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正好都是在嘉陵江沿岸度过的。毕业之后去了云南。但嘉陵江宽阔的激流,木船的帆影,船工的号子,轻薄的晨雾,始终浮现在脑海之中;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和温馨、成长的坎坷、幽远的乡愁、萦回的旧梦……几十年从来没有淡忘过,这就是本书定名的缘由。

人的生存脱离不了时代和现实。回忆录对应的20世纪中后段,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复杂的影响。包括改朝换代,三反,反右,大跃进,大饥荒,四清,文化大革命等等。事件集中反映出的意识形态特征:频繁的政治运动;个人崇拜愈演愈烈;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经济衰退落后;普遍的贫困;长期全面的物资短缺;思想和文化的钳制封锁等等。几乎与当时所有的人们,也与我和我的家庭度过的岁月密切相关。渗透到生活的细微末节,触及到灵魂和皮肉,甚至直接限制到了肠胃的容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一个普通人,本来没有多大的必要写回忆录。但我听说过一句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只是匆匆的过客”。历史早已不是帝王将相的垄断品,它同时也是黎民百姓的生存记载。把下层某个角度看见的社会风貌和生活见闻写下来,对于全面反映历史的真实场景,应该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所以,我总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回忆录出自一个“麻五类”独特的观察视角,遂使其郁结了忧伤的基调。因为笔者的父母亲,抗日战争时曾在国民政府第九陆军医院当过医生和护士,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会战中亲手救治了众多负伤的官兵,为民族存亡的正义事业尽了一份力量。这本来是作为国民应尽的责任,但却为后来的当权者所不容,认为是“历史问题”,成了父亲(包括母亲)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打击挨整的原因。并成为“家庭出身”问题连累到子女,在升学、入团、提干等生活和政治前途上饱受歧视,其痛苦况味是没有长期经受过屈辱的人难以言说的。笔者以为,惟其这一“愁”滋味,才使回忆录更有了某种真实性。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生道路,多姿多彩。人的一生,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必然地要受时代和社会的制约。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有的平安顺利,有的历经患难。但只要是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以认真的态度处理和对待自己这一生,我认为就值得尊重。我对此生往事进行着回忆,同时也在负责地检讨和总结。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从头再来。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小的遗憾没有办法,要争取不留下大的遗憾。

人生如梦,岁月悠悠。但愿我的回忆,能够引起读者,特别是同辈人的共鸣、思考和喜欢!

                                                  2014年6月16日改定于昆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6092d0102v0uf.html

后记

黄肇炎



2003年,我面临退休。即将告别几十年来一直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进入闲暇时间比较多的退休生活。我就在考虑,将如何来安排这些时光?受我的老朋友、老同学、云南知名作家周孜仁的影响,他已经写出和发表了好几部小说和回忆录。于是决定,我也来学写回忆录。

因为我有几项基本的条件:一是我从小就热爱文学,断断续续学写过一些东西;文革时是重大八一五战斗团《815战报》的编辑,写过一些政论文章;参加工作和担任基层领导以后,写过论文、讲话、总结、会议文件等诸多文稿。这是能够写的条件。二是我生活在20世纪后半期及以后的时代,亲见了这段时间发生的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是有写作内容的条件。另外,由于电脑的普及,我已经能够运用电脑这一现代化工具进行写作,并发现比原手写在保存、查阅、修改、传送等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越性。这是拥有先进写作工具的条件。这些都将方便我的计划的实现。

于是,就开始动手。到2008年,我已写(打)出了近60万字的回忆和其他内容的文字。遂把回忆部分以《沧海一滴》的名称发在博客上,公之于众,又复印了20多本奉送亲友,征求意见。希望获得反馈,后来确实收到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

由于回忆录中有较多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内容,孜仁兄阅读后即向《红岩春秋》(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杂志)副主编、知名的文革史研究家何蜀先生做了推荐。何蜀看后,认为具有一定的水平和价值,同时提出一些宝贵的看法和意见。根据反馈的情况,我陆续查阅了较多的能够找到的资料,对原文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今年4月,何蜀兄再次审阅后提出,应该考虑出版。我接受这一建议,把原文稿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幼年到大学毕业这个阶段,先以《嘉陵旧梦》的书名完稿。

丑媳妇怕见公婆,羞怯、忐忑和期待,是我此时此刻的真实心情。

在本书付梓之际,谨向支持写作促成出版的孜仁兄、何蜀兄表示衷心的谢意!向帮助实现出版的曹校友致以敬意和感谢!

2013年8月于昆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6092d0102v0u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1 19:16 , Processed in 0.0166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