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3|回复: 0

袁念琪:上海友谊商店那些往事

[复制链接]

143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18
发表于 2023-9-20 03: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念琪:上海友谊商店那些往事


上海友谊商店问世南京东路慈淑大楼(1958).png

上海友谊商店问世南京东路慈淑大楼(1958)


“阿拉刚才友谊商店回来。”

“格呃是友谊商店买呃。”手里的拎袋,印着“SHANGHAI FRIENDSHIP  STORE”。

直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说者得瑟,听者羡慕。

友谊很赞,但不是什么店都可用“友谊”做店名的。在曾经一段长达四十多年的日子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走进友谊商店的。据当年上海友谊商店黄总经理相告,“全国友谊系统这‘友谊’之名,还是源于上海的。”全国凡称“友谊商店”的,皆为涉外和接待国内政要。民间流传过这样的入门规格:四副(人大、政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副职)、二高(最高院、最高检正职)、一委(政治局委员)以上。

1958年2月26日,上海友谊商店问世南京东路慈淑大楼。六年前开在上海大厦、后改名“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的上海第一家只供外宾、国际海员和华侨购物的供应站;可谓前身。1970年1月,上海友谊商店离开南京路,搬到中山东一路33号大院的31、32号楼营业。1984年11月,迁入九层新大楼。门牌变成北京东路40号;一呆就是整整34年,直到2004年7月离开。

友谊商店南京东路门面.png

友谊商店南京东路门面

团来了,发出一片“幺西”

团队是友谊商店的重要顾客。团分两类:一是国宾团。“友谊”是当时访华的各国政府代表团来沪必到之处。二是旅游团。来店购物是日程表上不可或缺的内容。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商品紧缺,为保证外宾供应,商店经营品种不减有增。据1965年9月统计,经营品种就达11000种。“文革”期间,一度大幅减少,1970年比1966年下降30%。尤其是“破四旧”杀伤了传统题材的商品,甚至连“福、禄、寿”字样都不准出现。1971年,随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访华老外逐年递增;经营品种恢复到60年代初的水平。

被同事们叫做Sir的庄先生专事接待,拿着一摞粉红色单子:《上海友谊商店接待任务通知单》。有一年是半年接团18个,政要有巴基斯坦海军司令、冰岛总理、塞舌尔总统和澳大利亚议长,游船有宝珠号、马可·波罗、富士丸、美国海五号和信天翁等。《通知单》是Sir设计的,有代表团名称、国籍、人数、来店时间、接待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Sir说,“代表团来店,大多是市外办通知;有时,市府警卫处、市经保处也会发来通知。一般都是隔天通知或是提早半天。”他强调,“国宾来前,一是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各工种、岗位各守其责。第二是要备好商品。外办会介绍客人的购物要求,如没介绍,就要向陪同了解。我们事先把这些通知单送达店内各有关部门,做好一切准备。”

贵宾团来店的保卫分一至三级,级别就是规格。一级是国家元首级。店周边马路封锁,有开道车。市、局、公司和店领导全程陪同。二级是政府总理、总统夫人等,无开道车也不封路。三级为部长。后来,贵宾团来店也不关店清场,营业照常。Sir还记得,“文革”结束后第一次接待的是丹麦国王。

那时,占购物排行榜首是日本人,其次为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欧美人花钱力度与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囊中较为羞涩的,是那些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就说创下日营业额历史纪录的1995年6月15日:600多日本游客随富士丸游船而来,为方便购物,店里准备800个信封,每个装入等值1万日元的人民币;可还不够兑换,又加100份。日本人单买海藻肥皂SOFT就达90箱,计人民币97600元。日本人还欢喜中成药、贵重的壮阳补药,有的补药买起来就是六七万人民币。

此外,真丝服装也很受欢迎,也有中意古董字画(按规定,古玩限清乾隆年后,经省市博物馆鉴定允许出口)。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花了218400人民币,其中2串项链14万,两幅名画4万。著名的岩井集团老板买象牙雕刻,花人民币140万。当时,日本人进店见这么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忍不住发出一片“幺西”。不到二十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日本大把花钱购物成了中国游客。

欧美人买东西就不那么潇洒了。美国人、法国人就买些景泰蓝、真丝面料,时价七八百元一件的含羊毛95%以上的羊绒衫。阿尔巴尼亚人就买点丝绸什么的。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红旗歌舞团把店内毛巾、浴巾和毛巾被一扫而光,抢购的另一目标是棉织品、羊毛毯。而朝鲜《血海》剧组则狂购蓝、绿、紫、大红的,印着牡丹的达花贡、黄色的金银丝织锦缎,说回去做床罩、窗帘、门帘。Sir记得罗马尼亚军队多依那歌舞团一团员看中皮大衣却钱不够,向中将团长借却无果,只得悻悻而去。被营业员称为“党兵”的是“文革”时在沪读书受训的越南等国人,这称呼随翻译而来。对他们有点头疼,花钱不多,买回去常过一周来换。

供外宾商品的价格,1963年前按市场零售价平价。1964年实行工业品市场提价我不动,降价商品则照降。对持《外币兑换单证》的外宾按国际市场价,无证按国内市场价。1965年,对食品改按国内市场零售价,对自采零星商品和试制品由商店自订价格。1972年,各种外销产品按市场价,对供外宾的工艺品零售价略高出口价,原材料稀有或工艺水平高的特种工艺品可议价并结合供求从高掌握,一般小工艺品执行市场零售价,旧工艺品由外贸部门订价。到1973年,工艺美术品以出口价为基础,按不同品种增加30~50%;粮油、副食品以国内市场零售价为基础优质优价,日用工业品是同质同价、优质优价。

购物是当年对外宾安排的一档重要节目。商品里凝聚着历史,融汇着文化,洋溢着友谊,折射出实力,焕发出神韵。买什么和怎么卖勾画出买者的面目,卖者也展现了自我形象。

1972年,美国人来了

友谊商店的接团记录,画出中国外交一个直观形象的轨迹: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居多;在最初专供的外国专家中,占了90%。到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朋友唱主角。70年代起,以中美邦交正常化起,我们的朋友真正开始遍天下。

1971年一年间,店里总共才来三批外宾:5月21日是参加中苏边界谈判的前苏联代表团,5月24日是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10月10日是埃塞俄比亚塞拉西皇帝。这皇帝给我们这代人印象深刻,或许是大名与上海闲话“扫垃圾”相近。进店的皇帝显得老态龙钟,可皇帝和他两百人的随从购物凶猛,尤其是买丝绸。陪同对营业员说,不要多卖和介绍了,买的东西已装不下飞机。你介绍再多,一会也要退给你。皇帝回去不久就下台,难道感到这是最后的购物疯狂?

“文革”间到友谊商店最多的,怕是西哈努克亲王了。就说从1971年到1974年,每年一趟。亲王的购买力强,营销科老董说,“亲王买东西,不是要这个,不要那个。是这个不要,其他都要。他在我们工艺品商场买很大的漆器花瓶。亲王来时,院里的车都停不下,只得停在外面路边。亲王进店和大家握手,走时与大家再会。”

原针纺商场负责人老白补充道:“西哈努克买东西是比较多的。在我们这里买丝绸、纱笼、国太绸,单是纱笼,有次一下子就买了两千条。那时真忙,来了100多人。复旦法语班同学在整个楼面做翻译还不够,大家忙得满头大汗。我看见一个青年在一边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说话,以为他是中方陪同,就请他帮营业员翻译。后来为这事还吃了批评,原来他是柬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改革开放前,营业员外语水平不高,重要外宾来店由专职接待员全程导买。改革开放后,来店老外暴涨,商店已有经专业培训的营业员,无语言障碍;而对贵宾仍全程陪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率团乘“76精神号”到北京。一周后,代表团走进上海友谊商店。这是商店第一次接待美国官员,提早两月备货,组成专门货源班子,抽13个人跑20多个省市采购商品2500多种。对安全,市关部门仔仔细细把店里查了一遍,连厕所里的水箱都没放过;对当班人员一一排队,选根红苗正。要求大家热情且不卑不亢,可有一项要求让人好生奇怪:把文件上交办公室可以理解,但口袋里不能留有文字的东西,说美国人有仪器会窃密。

天下着雨。晚7点,身穿崭新制服的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到9点,美国人来了。不知他们是否晓得,隔壁北京东路2号住过老美的新闻处。营业员站在自己位置,不能跑动。各商场负责人立楼梯口,一有客人近柜,即刻上前与营业员共同服务。

那天,总统和夫人没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没买东西,只在旧工艺商场看看旧货和古董,要让这个精明的犹太博士掏钱不易。对其军事助理黑格将军,店中人印象颇深:高个,精神,板着的脸无笑容。还记得脸色有点鹅冠样红,兴许那晚多喝了茅台。对他的回忆有一点没统一:有说他穿军装,有说是西装。反正是老美来过了,在他们别了中国大陆22个多年头。在这商品世界里,他们从另一个侧面打量中国。

这年是新中国一个重要且意义特别的年份。在2月中美坚冰打破后,9月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那个写过《我的履历书》、侵华时驻过河南商丘的田中角荣来了。9月24日,代表团一行包括记者来到友谊商店,浩浩荡荡竟有246人。中国政府赠送日方的礼物由上海友谊商店代办,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和二阶堂官房长官是每人两方价值2万元人民币的鸡血章,其中一方已刻姓名。代表团成员均有礼品,一一写着名字。

接待乌拉圭总统.png

接待乌拉圭总统

此后走进友谊之门的有:英国首相希思、撒切尔夫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法国总统蓬皮杜、法国总理巴尔和夫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王后、泰国总理差玛南和夫人、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和王后、新西兰总理郎伊和德意志联邦主席、毛利塔尼亚总统、刚果总统、乌克兰总统、以色列总统等国家元首及政要……

政要们大款式购买也不多。菲律宾总统夫人马科斯是大户,老董记得她一次买走50件漆器,还有不少地毯。老白因马科斯夫人要每匹重7磅、长50米的双皱200匹,店里不够就去仓库,直接送机场;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吃上晚饭。

相反的是,撒切尔夫人在店里兜了一圈,购物没戏。冰岛总理和夫人只买几件景泰蓝、几件羊毛衫。罗马尼亚总理沃克罗尤只买了件真丝男茄克衫和5根丝巾,总共不到千元人民币。前意大利总理买了300多块人民币的商品。Sir先生叹道,“哪天科威特国王和夫人来,买东西会很多的。”

上海友谊商店新店.png

上海友谊商店新店

中国的“小白桦”前苏联是社会主义老大哥,开在莫斯科郊外的小白桦商店名扬东西方。1951年,新生共和国还不满两岁,中央贸易部就在京、津、沪、穗、沈建立了供应站,为首长服务为一项内容,俗称“特供”。特供是出于生产不发达和商品匮乏,出于社会某阶层物质利益和政治待遇的需要。当封建意识仍在暗暗作祟,政治的荣耀、权仗的光辉往往体现在能否买到紧俏和廉价的商品,特供内容随不同时期而变化。

1959年3月19日,友谊商店接指示:4天内在锦江饭店开卖品部,主要经营高、精、名产,高、中档商品和新产品,设立了绸缎呢绒、百货食品、工艺和服装鞋帽等柜,品种达2700多种。一月后,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锦江召开。毛主席也去了卖品部,营业员激动地高呼“万岁”;出于安全考虑,这位营业员直到会议闭幕才回了家。

1960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锦江举行。刘少奇和王光美,周恩来和邓颖超等都到过卖品部。当周恩来发现笔记簿有两个价格时,坚持按原价付款而不享受会议优惠。他说,“这个规定不好。我们也应按原价,我们都是人民。”

友谊人把周总理的话写进了店史,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特权的宣战。人们并不十分在意是否能买到紧缺商品和得到多少优惠,而是担心长期以往会损伤和蚕食我们健康的肌体。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来店(1997、10、13).png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来店(1997、10、13)

中国不少风云人物在友谊商店走过。一晚,副统帅林彪的老婆、林办主任叶群和其子、空军作战部副班长林立果光临。叶主任披着军大衣,林副部长则穿着军大衣。母子俩买了什么,人们已无印象;但有人清晰记得他们在两地伫立:一是在悬挂毛泽东和林彪像处。二是细细看了贴纸板上、用灯草做的金陵十二钗,难道是在比照参考?1970年正是母子俩忙选妃子之时,巨鹿路的空四军招待所就设了个选美的点。

建店来保卫工作做得最严的一次,是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春桥。事先只说要来个规格不下国家元首的,也不知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市公安局和公司党委一把手到店检查,不仅查了马桶上的水箱,连一筒筒竖着的毛料也倒下来看过,包括橱窗背后。过去来检查的人是不带枪的,这回见他们衣服下摆不时露出枪来。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两点封门,就连外宾都不能进。院里,每隔5米就站个警察,还有警备区、市公安局和黄浦分局的便衣。店里的窗不能打开,人不能到窗口去看。人来了,才知是张春桥。他是来买做中山装的面料,他要薄些、要派力司,颜色要灰里有点白,白里有点灰。同他说话,他的眼睛一直闭着;但只要你的话一停,他就眼睛睁开。他为何如此看重这件中山装?准备在什么场合穿?看《百度百科》上他穿中山装的照片,相似这面料做的。

在友谊商店工作,官没少见。店里人都有同感:官愈大愈没架子,愈是好说话。老白说:“那些常陪外宾来的部长都熟了。我们见了也不叫部长,他们也叫我老白。张才千副总长陪巴基斯坦军事代表团来,还发香烟给大家。那个香烟没牌子,烟丝黄黄的,一股清香。”

大官没架子,也守规矩。老白说南京部队司令员许世友和成都部队政委严政来店,许买了段毛料,严看了也想买;但按有关规定,他不能在店购物。俩人都是大军区的正职,可许世友“九大”就入政治局,而严政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正尴尬,许说算我买,然后再给严。邮电部钟夫翔部长来买出国服装,他想给夫人买条裙子;因夫人不属出国人员不能买,部长遵守规章。

老职工们还记得“四人帮”在上海的死党和小兄弟也常到店买这买那,级别不够就拿外事需要作借口。对不是他们线上的人,你就是中央的部长,他们也以执行规定为由挡在店外。老白深深地吸了口烟:“我这个人脾气犟,不管。有一次,王秀珍(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买花布灯芯绒,欠布票几个月没还。后来她来店,我就当面去要,店领导在一旁直拉我衣服,暗示别讨;我还是说。第二天,她的秘书就把布票送来了。还有一次,王洪文的一个小兄弟要拿走两批织锦缎,我说写了借条才能拿走。因为他们到中百一店拿去50多米涤卡,因为没借条要都要不回来。”

上海友谊商店自1958年开业起,内供对象多变:刚开始是国内各民族代表团和首长,也对市民;到1961年6月不对市民开放。1965年,中宾的范围改为:①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及本市党、政、军局以上负责同志,包括统战对象。②接待外宾单位的接待及陪同人员。1972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对内一律不供应;凭护照入店,国内亲友不得随同进店。能进店购物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地方的其他领导需凭市委办公厅介绍信方能入店;该规定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但市革委会财贸组在贯彻时,供应对象仍有:①出国人员。②远洋海员。③首长。但供应首长要根据市革委会办公室、外事组和财贸组等有关上级介绍信或电话通知,对认识首长和由负责同志陪同来店的首长也可供应。

改革开放后,友谊商店对内供应开始松动。1985年10月,一按系统和条线发放参观券,二是门售参观券。四年后,对市民开放。至此,对内供应从小开到关到大开,走过整整31个年头。特权的退出和淡化,是我们在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多少年,“友谊”门内的世界是神秘的,也是多彩的。在这神秘多彩间,走过万千风云,留下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脚印,还有政治的昌明。友谊商店对于我们,不仅是个商品琳琅满目的天地。

北京东路40号的上海友谊商店.png

北京东路40号的上海友谊商店

来源:新三届



http://hx.cnd.org/2023/09/16/%e8 ... %e5%be%80%e4%ba%8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11 03:42 , Processed in 0.0414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