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247|回复: 0

环县一中五十年大事记 (1955—2004)

[复制链接]

1398

主题

303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258
发表于 2018-10-9 03: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5年
4月 平凉专署、环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办环县初级中学。
9月第一届初中一年级招生64人,因新校舍未建成,第一届初一附设南关小学,老师是强怀文、曹焕章、李全仁三人。
10月由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成立了“环县初级中学基建委员会”,强怀文负责中学筹建工作。

1956年
2月 县上调派翟相荣同志专门负责新校建设工作。4月2日,在老城内东北角动工兴建校舍,9月上旬竣工,投资5万余元,共建教室6个,宿舍36间,简易厦房3间作伙房,窑洞3孔,共计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校园占地20余亩。
6月19日 平凉专署下文通知:“强怀文主持环县初级中学校务,宋继周任教导主任。”
8月28日 招收第二届学生两个班126名。新校舍开始使用。

1957年
3月至9月 学校二期建设,共建教室一栋(分为三个),宿舍两栋18间。
6月 征购红星农业社土地26.5亩,校园面积扩展到40多亩。
8月上旬反右派斗争开始,老师李兆军、刘振东、缪至德遭到错误批判,后被定为右派,下放劳动。

1958年
“大跃进”开始。国家颁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7月 首届初中班毕业34名学生。招收高中一年级一个班,学生23名。这年,全校学生共计312名,共有教职工23名。
8月下旬,新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师生下乡找矿、收秋,在校内开展开荒、烧砖、炼硝、养猪、养兔等勤工俭学活动。
9月20日 “甘肃省环县初级中学”改名为“甘肃省环县中学”。曲子、洪德初中建立并开始招生。
10月 初三两个班学生由黎晓湖带队赴甜水九连山大炼钢铁。
12月县委下文调整环县中学领导班子,成立了环县中学党支部,任命王维玺为支部书记,苟涵滋任副校长,黎晓湖代教育主任,梁长英任总务主任。

1959年
5月 省教育厅刘思向厅长一行来校视察,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学生谈心,对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
8月24日环县师范成立,附建在环县一中,设两个教学班,招生112名,黎晓湖任校长。
9月 环县十二年制完全大学(环城小学)和环县牧业中学(毛井小学)撤销,原大学七年级学生和牧中学生插入我校中学班就读。
10月苟涵滋校长参加甘肃省文教战线群英大会。

1960年
3月至4月 全校师生停课参加抗旱斗争。
4月 翟相荣同志代表学校出席平凉地区节约粮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9月6日 “甘肃省环县中学”更名为“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这是我校第一次使用现名。同时,曲子中学、洪德中学更名为环县二中、环县三中。
10月遵照上级指示,“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师生一齐行动,挖野菜,采集野生植物种子作为食品。全校师生同吃一锅饭,共渡难关。每人每月定量18斤口粮。
11月部分师生出现严重浮肿,县委采取紧急措施,给一中调来一批生活物资,“抢救人命”。

1961年
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秋季,开始贯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方针,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学校形成的混乱现象初步得到改变。
首届高中毕业学生15名,13人参加高考,考上大学11名。其中李彦和考取兰州大学,张纯实、蒋天锡考取西北师范学院,张存哲、马坤范考取兰州医学院。另外5名是常玉珊、贾衡山、解彦斌、武续国、许传贤。

1962年
春季流失学生150名,秋季流失学生185名。
本年,高中毕业学生33名,考上大学三名。分别是沈学军、杨三省、文彩霞(女)。
秋季开学时,开办三年的环县师范撤消,部分毕业生被分配,其余师范生插入中学班就读。

1963年
3月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学校工作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教学秩序开始好转。
3月 黎晓湖开始担任校党支部书记。
4月 县上任命黎晓湖为副校长,苟涵滋调三中任副校长。 庆阳地区文教局张局长一行来我校进行一个月的调研考察,同县上协商解决一中吃水难问题,安排了一人,拨给一辆马车,从井巷子拉水;解决了108名学生国库粮指标。
学校层层动员,组织学习毛主席及中央其他首长学雷锋题词,学习《雷锋日记》、雷锋故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雷锋热潮。
本年,高中毕业生20名,考上大学2名,是周嘉祥和邓廷义。

1964年
本年,高中毕业23名,考上大学3名,分别是杨雪林、魏占虎、寇培瑞,考上中专7名。
8月 栗启文任教导主任。

1965年
2月 教师唐东力因对“三面红旗”提出不同看法,被定为“右派”,逮捕法办。
5月 在庆阳地区首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校男女篮球双双夺冠,并获得风格奖。
本年,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3名,分别是王宏彬、吴文成、王广生。
9月18日 环县一中工会委员会成立。

1966年
5月末县委派联络员进校,在校党支部配合下,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摸底排队,排出左、中、右三派。
6月初 县委派工作组进校,开始揪“黑帮”,至8月底大批教师当做黑帮批斗。
8月 《十六条》下达,工作组撤离开,成立了文革筹委会,学生全面参加了社会上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
9月下旬 推选11名师生代表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本月,张春华任环县一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0月下旬 部分学生开始外出串连,于11月末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接见。
本年度学校招生开始推行极左路线,“唯成份”录取学生。

1967年
通过多种形式的通知动员,至4月19日已有262名学生返校,占学生总数的92.2%。学校成立了“红旗造反兵团”,一时学生纷纷而动,成立了十几个战斗组织,互相敌对、互相攻讦。在对县委、人委夺权后,学校的学生组织形成了“北京兵团”和“抗大兵团”两大派别。其他组织相继解散。
5月27日 造反派宣布夺了“党内走资派”黎晓湖的权,成立了“三结合”临时革委会。文革筹委会随之解体。校内秩序更加混乱。

1968年
元月 兰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文化大革命。
6月29日 环县一中革命委员会成立,学校一切权力归革委会,县人武部副部长蒋显广兼任主任,栗启文、苏景善、杜世荣任副主任。
8月 敬昶旭调任环县一中革委会主任。工宣队进校参与管理学校。
这段时间,学校开展了“三忠于、四无限”活动,实行“早请示,晚汇报”制度。

1969年
3月 全县实行春季招生,应届毕业生推迟到年底毕业。学制缩短,小学试行五年制,中学试行四年二二分段制。
3月 环县一中与环城完小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名为 “环县环城人民公社中学”,简称环城中学,由环城公社管辖。校址设在环城小学,原一中校址改办“环县五七红专学校”。
4月30日 成立“环县环城中学革命委员会”,杨长义任主任,王文玑、康秀岐、苏景善任副主任,10月,又调李雄星任副主任。12月30日环城中学、县红专学校联合成立党支部,王文玑任党支部书记,张全志任副书记。
秋季开学,大学解放军,学校建立连排编制,全校编为三个连九个排。中学部为一连,四至五年级为二连,一至三年级为三连。
本年政治运动频繁,战备紧张,各处都在抢挖地道,环城中学地道直通东城墙外。

1970年
2月 县上决定九年制的环城中学分为环县第一中学和环城五年制小学,于是,五七红专学校搬到党校,环县一中迁回原址,恢复原校名。
3月 杜世荣调任环县一中校革委会副主任。
11月 环县一中团支部成立,刘尚绪任团支部书记。
本年开始使用省编四年制中学教材。

1971年
4月 县革命委员会任命王文玑为环县一中党支部书记。
10月张应平调入任革委会副主任。
12月 共青团环县一中委员会成立,张应平任书记,刘尚绪任副书记。
开始了三年定期军事训练,每学年秋季进行7-10天军训。

1972年
县上协商,把校北周家山划为校田,作为学农基地,本年春,全校师生在周家山修造梯田。
10月 县上通知王文玑任环县一中革委会主任。12月,县上通知张应平负责环县一中教务工作。

1973年
8月 康益寿调任环县一中革委会副主任。
9月 县上派工宣队进驻学校,参与管理。
72年到73年,教学秩序好转,教学质量回升。

1974年
1月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学习张铁生交“白卷”,批判“师道尊严”、“智育第一”,考试实行开卷,校园内出现了批判“学而优”、“教而优”的大纸报。
周家山修造梯田基本结束,三年来共投工125000个,修成水平梯田55亩。
9月 李文芳由二中调任环一中革委会副主任。

1975年
学校开门办校,学农学工,开办了第一期农机训练班,招生50名,县工业局配给学校“东方红20”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各一辆,碾米机、磨面机各一台以助教学。
2月 王文玑调任环县文教局副局长,栗启文任环县一中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

1976年
1月 郑国宁任校革委会副主任。
3月 开办第二期农机班,招收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班,学员42人,在校学习一年。
4月 县计划委员会批准征用学校东墙外及校门口农民庄基地21亩,给环县一中平整为操场。
学校以形式主义的“学工学农”、“开门办学”为主导思想,使正常教学秩序又一次受到破坏。
7月 许鸿哲任环县一中工宣队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75年开始到76年9月,校园先后掀起“学大寨”、“学朝农”、“评《水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
9月 毛主席逝世,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

1977年
1月 史昌林接替栗启文任一中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
4月郑国宁为党支部副书记
。初、高中实行下半年始业制度,各年级学习时间延长半年,到1978年夏升级、毕业。
11月 工宣队正式撤离学校。
12月 高考制度恢复。我校学生考上大学二人,解志熙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范玉珍考入天水师专体育系。

1978年
环县一中被确定为地、县两级管理的重点中学。
初中新生开始实行三年毕业制,并启用全国统编教材。
教育部重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革命委员会制结束,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8月,校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史昌林兼任环县一中校长,郑国宁任副校长,刘尚绪任教导主任,李文芳任总务主任。
11月 史昌林调虎洞公社任职,县委决定李文芳任党支部书记,段效贤任校长,李鸿珍任总务主任。
本年考上大学一人,曹朗朗考入陕西师范大学。

1979年
3月 学校工会委员会成立。
4月校长段效贤兼任党支部副书记。
县委先后发文对刘振东、徐永再、李兆军、张志杰、宋敏五位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公职及原工资待遇。
本年度有3名学生考上大学,是杨莉玲、张宗军、郑万年。
12月 孟瑞珍由二中调入任总务主任。

1980年
地区教育处组织各重点学校领导进行了对口检查,对环县一中教学质量低的状况作了严厉批评。
8月 刘尚绪任校长,李文芳调教师培训学校。段效贤任党支部书记,刘志英为教导主任。
学校征得校园东外一块坡地作操场,全校师生从本年起开始了平整操场的浩大工程。
本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8名,其中,赵荣春考入北京大学,为环县学生考入全国名牌大学第一人。

1981年
高中从新生班开始改为三年制,并试行文、理分科。
本年有9名学生考入大学
9月 学校开展以“勤奋”为核心,以“认真”为主体的学风教风建设。

1982年
教师刘芸被评为“甘肃省中学优秀教师”。
本年高考升入大学26人,康健考入南开大学。
8月 万治中始任教导副主任。

1983年
本年度无高中毕业班。
确立了“勤奋、严谨、求实、拓新”的校训。
12月 刘尚绪任党支部书记,刘志英任校长,万治中任教导主任,杨波涛任教导副主任
杨爱玉老师当选为甘肃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1984年
9月 教师王博学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李宗阳调任一中教导副主任。
本年高考取得辉煌成绩,80名学生参加高考,考上大学64名,考入中专6人。学生牛永宁考入清华大学,李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孙健考入复旦大学,石环洲、王立新、王玮考入中山大学,环县一中名声大振。县委、县政府奖励环县一中4000元。
后半年,高三学生周小红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获甘肃赛区二等奖。
新建饭厅竣工,结束了学生露天用餐的历史。

1985年
3月 刘尚绪调任县委副书记,校长刘志英兼任校党支部书记。
6月 万治中任副校长,杨波涛任教导主任。
11月王博学任教导副主任,白生权任总务副主任。
财政拨款,学校购置“东风”牌卡车一辆。
本年高考成绩喜人,62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刘建贵以全区理科总分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周小红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马兴红考入北京大学,张志军以全区文科总分第一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第文涛考入南开大学。

1986年
元月 县政府任命万治中为校长,刘志英为书记,杨波涛任副校长,李宗阳任教导主任,王国珍任教导副主任。
4月 姚志侃由环城小学调入任总务副主任。
环县一中获地委、行署颁发的“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本年度高考108名学生考入大专以上院校。
焦俊亮老师获“甘肃省园丁奖”。

1987年
2月 地委发文通知万治中任环县一中党支部书记。
3月 行署任命王国珍任环县一中校长。从此,一中书记、校长晋升为副县级。李宗阳、王博学担任副校长,敬登洲任教导主任,张久善、张克裕任副主任,白生权任总务主任。
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9月 办公楼竣工使用。
10月 校办印刷厂办起投产。
本年高考大专以上录取92名学生。
宣布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8年
省委、省政府授予环县一中“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首次评审职称,徐宏枢、张志杰、万治中、李兆军、王博学、李宗阳六位老师获“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7月 校内第一幢教师住宅楼落成,21户教师喜迁新居。
学校管理中,始设年级组管理机构。
本年,考上大学88人。

1989年
3月 景守让任副总务主任。
省委、省政府授予青年教师许志锋“劳动模范”称号,徐宏枢老师被评为“甘肃省中学特级教师”,地委、行署授予李兆军老师“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
本年度高考成绩明显下滑,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44名。

1990年
3月王文阁由职中调入任总务主任。
9月 胡正亚始任党支部书记。
本年高考大专以上录取65人,王杰获高考全区理科第一名,被天津大学录取。初三学生李济洲参加小中专统考获全区第一名。
学校联系洪德泵站无偿投工投料为所有教室安装了暖气管线,结束了我校教室生火炉的历史。

1991年
8月 王文阁任副校长。始设政教处,敬登洲始任副校长兼任政教主任,张久善始任教务主任,刘芸任教导副主任。
徐宏枢老师获“教育系统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本年有97名学生升入高校,张晓东获高考全区理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王红萍获高考全区文科第一名。文、理13科中有6科人均成绩为全区第一名,有4科为全区第二名。
初三学生许保国获“祖冲之杯”数学竞赛全区第一名。
10月 虎洞魏家河农民企业家常世英为我校捐款1.1万元。

1992年
9月 甄志刚由二中调入,任政教副主任。武胜国任校工会主席。
高三统考,有77名学生被高校录取。
全区高中数理化竞赛,我校获得数学、物理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3年
学生大灶实际承包管理。
校内两条主道路柏油硬化。
本年度高三学生有123人被高校录取。初三会考获全县综合考核第一名。
学校购买2020型北京吉普车一辆。

1994年
5月 高三学生以大字报形式反映外省籍考生流入我县报名参加高考的问题,高考前夕县上主管部门坚决清查外省籍考生。
本年度高考我校有83名学生被高校录取
在操场北面柏油硬化五个篮球场地,总面积2600平方米。
12月 王久礼任总务副主任。

1995年
1月殷怀举由职中调入任总务主任。沈浩润任政教副主任。
3月 王国珍调往宁县师范,胡正亚书记兼任校长。
初三会考获得人均成绩全县第一和综合考核全县第一。高三统考在全区名次下跌,大专以上院校录取73人。

1996年
3月  张久善始任校长,吕仲斌担任党支部书记,张克裕任教务主任。
高考成绩优异,有108名学生考入大学,学校组织高三、初三老师到北京旅游。
我校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优秀考点”称号。
8月 甄志刚始任政教主任,张兴斌始任政教副主任。郭兆军任总务副主任。

1997年
5月 环县教育工作例会将我校定为素质教育试点学校。
本年考上大学96人。
11月主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李元考、政府副县长张怀仁携教育局领导,深入我校调研,要求环县一中在短时间内提高高考升学率,下达了往后三年的高考升学指标。

1998年
地委、行署命名我校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3月 县长吴秉儒在我校主持召开有十三个单位参加的现场办公会,会议制定了改善环县一中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的十条措施,并向全县发了《会议纪要》。
本年考上大学115人。
8月 王俊钰任工会主席。
9月 教师节县委李元考副书记、政府张怀仁副县长来校召开高三教学座谈会,为高三老师颁发奖金。
图书实验楼建成,投资130万元,建筑面积1499平方米。
11月 张久善当选为出席甘肃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1999年
8月张克裕始任副校长,沈浩润始任教务主任,张宗军始任教导副主任,张兴斌始任政教主任,梁占德始任政教副主任。
初三学生都俊兴获全国英语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
高三理科学生徐明高考总分662分,为全省第二名,考入清华大学。文科考生李平考入北京大学。本年考上大学217人。

2000年
省委、省政府命名我校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本年秋季开学,停止初中招生,逐步向独立高中过渡。
9月18日 省教育厅李膺厅长一行来校检查指导工作。
本年考上大学329人。

2001年
3月明德教学楼破土动工,县委、政府、教育局部分领导参加了开工仪式。9月建成,四层单面16个教室,这是我校第一幢教学楼。
9月张久善校长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奖励。
10月赵佰杰始任政教副主任。
11月1日李重庵副省长及地、县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本年考上大学530人。

2002年
3月许红花始任政教副主任。
8月致远教学楼建成,四层单面16个教室。
本年考上大学715人。学生马维刚、李柱考入清华大学,杨大伟考入北京大学。(1999年至2002年大学录取人数包括大专高职生)
12月5日 合水县教育系统一行73人来我校参观交流。

2003年
3月 校长张久善调离,党支部书记吕仲斌主持校务。政府县长章志兼、县委副书记石建洲、副县长李莉、政协副主席贾文苏携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领导来校召开县长现场办公会议,商讨安排了我校教师配备、学生公寓楼建设、道路电网改造、校庆筹备等事宜。
5月 全校进行“非典”预防工作。
高考成绩优异,本科进线300人,效烨辉考入清华大学。
7月 校领导班子调整,张克裕始任校长,敬登洲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沈浩润任副校长。张宗军任教务主任,赵佰杰、李相锋任教务副主任,梁占德任政教主任,周怀军任政教副主任。郭兆军任总务主任,吕平任总务副主任。
9月 装备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
10月县上批准学校建议,决定2005年举办50周年校庆活动。

2004年
1月9月 校史编写成员第一次会议召开。
3月23日 县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在我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商讨解决环县一中教师配备、学生公寓楼建设、校庆筹备等问题。学校购回猎豹越野车一辆,价值21.8万元。
4月28日 李膺副省长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并为校庆题词。
5月28日 环县一中救助优秀贫困生基金会成立,并举行了首次捐款。10月22日,我校承办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救助优秀贫困生募捐专场演出在环县电影院举行,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3.6万多元。
本年高考本科进线447人,32名体育考生本科进线20名,占全市近一半,体育专业成绩全省第一、第二、第十四名均为我校学生,王小军、王宏东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美术考生张长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8月 钟秀教学楼竣工,至此,结束了平房教室的历史。
11月学校通过了全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庆阳市第一批市级示范高中。
12月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与会者重点参观了我校。

http://www.gshxyz.com/Item/342.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3 05:00 , Processed in 0.0168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