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77|回复: 0

文革期间《红旗》杂志领导班子变迁表及部分作者笔名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09-11-3 0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期间《红旗》杂志领导班子变迁表

总编辑
陈伯达 (1958年6月——1970年8月)
姚文元 (1974年10月——1976年10月)
副总编辑
王 力 (1963年7月——1967年8月)
尹 达 (1966年3月——1966年8月)
关 锋 (1966年3月——1967年8月)
戚本禹 (1966年3月——1967年12月)
文革小组组长
关 锋 (1966年6月——1967年8月)
文革小组成员
张 凛 (1966年6月——1967年8月)
周 英 (1966年6月——1967年8月)
林 杰 (1966年6月——1967年8月)
肖祝兰 (1966年6月——1967年8月)
李惠让 (1966年6月——1967年8月)
临时领导小组组长
张 凛 (1967年9月——1968年8月)
临时领导小组副组长
杜 青 (1967年9月——1968年8月)
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有 林 (1967年9月——1968年8月)
徐传德 (1967年9月——1968年8月)
高征绳 (1967年9月——1968年7月)
勤务小组组长
姜品谊 (1968年8月——1970年8月)
勤务小组成员
高瑞光 (1968年8月——1969年6月)
杨纪元 (1968年8月——1970年8月)
谷玉庆 (1968年8月——1970年8月)
许春宏 (1968年8月——1969年8月)
军宣队队长
张学刚 (1968年12月——1969年6月)
工宣队队长
牛来福 (1968年10月——1969年6月)
编辑领导小组召集人
有 林 (1968年8月——1971年3月)
杨纪元 (1968年8月——1971年3月)
陈展超 (1968年8月——1971年3月)
邢 雁 (1971年3月——1971年4月)
许健生 (1971年3月——1976年10月)
林兆木 (1971年3月——1976年10月)
余 征 (1971年4月——1976年10月)
工宣队负责人
孟兵山 (1968年8月——1976年10月)

按:此名单为海外一读者提供。余汝信先生又对名单提出以下补充:

总编辑:陈伯达(1966.1-1970.9)
负责人:姚文元(1968.8-1976.10)
副总编辑:胡 绳(1966.1-1966.5)
邓力群(1966.1-1966.5)
王 力(1966.1-1967.8)
范若愚(1966.1-1966.6)
许立群(1966.1-1966.6)
关 锋(1966.5-1967.8)
尹 达(1966.5-?)
1966年3月, 成立学术批判小组,成员为关锋、王力、穆欣、戚本禹、范若愚、杜敬(范、杜不久即停职),编委会实际解体。
1966年5月,胡绳、邓力群被撤职,关锋、尹达被任命为副总编辑。
1966年6月18日,陈伯达来红旗杂志社“揭盖子”,范若愚、许立群停职。6月20日,成立以关锋为组长的红旗杂志社文化革命小组,具体领导红旗的编辑工作和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7年8月,关锋、王力被撤职,陈伯达宣布,姚文元、戚本禹参加编辑工作,文化革命小组改组为临时领导小组。
1968年上半年,《红旗》未出刊,
1968年7月恢复出刊。复刊后,1968年8月,姚文元与陈伯达共同负责红旗杂志社工作,实际编辑工作由姚文元主管。当月,临时领导小组解散,成立勤务组。10月,工宣队和军宣队先后进驻红旗杂志社。
1969年6月,红旗杂志社大批工作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只留12人的临时编辑小组负责编辑工作。
1970年9月,陈伯达被撤职,姚文元负责红旗杂志社工作,组织临时编辑小组(后改为编辑小组)具体负责编辑工作。
注:以上资料,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五、六卷整理。姚文元从未有过总编辑名义,《变迁表》中副总编辑有错漏(戚不是副总编,漏了前期的胡绳、邓力群、范若愚、许立群、尹达)各小组成立时间大部分是与组织史资料吻合的,最后一个编辑领导小组起始时间似应为1969年6月或1970年9月。
【小资料】

文革期间《红旗》杂志文章作者部分笔名

平 遥

  文革期间,许多写作班子都喜欢用笔名。这些笔名五花八门,各有寓意。本文根据《红旗》杂志社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一、《红旗》杂志社
1.池恒
此名始用于《红旗》1974年第1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至1976年第10期,《红旗》用此名发表过13篇重点文章,都经姚文元修改、审定发表。凡《红旗》重头文章皆用此名。《红旗》几乎不单独发表社论,实际上以池恒署名发表的政论性的重要文章就是《红旗》的“社论”、“短评”。如《红旗》1976年第3期发表的《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一文即是。
2.程越
此笔名是姚文元控制《红旗》发表文章的第二块招牌,和“池恒”交替使用。自《红旗》1975年第3期发表《认真读书 抓紧学习》一文至1976年第10期为止,先后以此名发表8篇文章。尤其是1976年以来,除《红旗》第3、5、7期用池恒发表文章外,其余重点文章都是以程越笔名分别刊登在第1、2、4、6、8、10期《红旗》上。
3.方刚
此笔名是经姚文元认可的。自《红旗》1972年第6期刊登《文艺问题上两种认识论的斗争》一文,再未用此笔名。《红旗》1976年第6、9期先后刊登《走资派就是党内的资产阶级》、《从思想政治路线上深入批邓》,姚文元又提出用“方刚”笔名发表,含有血气方刚之意。
4.肖彬
“小兵”的谐音。《红旗》1972年第3期发表《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一文。
5.阳戈
此笔名用于写杂文。含有明刀明枪之意。《红旗》1972年第9期发表《在“反酗酒”的背后》一文。
6.宋鸿华
“送红花”的谐音,此笔名用于写文艺评论。《红旗》1972年第4期发表《移植创作中的优秀成果——评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
7.黎坚
《红旗》1973年第8期发表《重视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8.严志
“言志”的谐音。《红旗》1973年第11期发表《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
9.严章
《红旗》1974年第5期发表《领导要站在运动的前头》。
10.吕真
《红旗》1974年第10期发表《执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同年《红旗》第12期发表《继续抓好学习与批判》。
11.郑实
《红旗》1974年第12期发表《加强革命团结争取更大胜利》。
12.华言
《红旗》1974年第3期发表《到底是谁家的工具——评安东尼奥尼的“申辩”》。
13.于冬
《红旗》1975年第1期发表《认真实行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
14.华云
《红旗》1975年第3期发表《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15.高洛
《红旗》1975年第4期发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6.田春
  《红旗》1975年第5期发表《精通的目的全在应用》。
  17.李均
  《红旗》1975年第6期发表《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作长期努力》。
  18.李扬
  《红旗》1975年第9期发表《总结经验,促进学习》。
  19.梁华
  《红旗》1975年第7期发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20.谭枫
  《红旗》1975年第10、11期用此名先后发表《认真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和《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两文。
  21.方荆
  《红旗》1975年第11期发表《透过现象看本质——评宋江高俅的斗争》。
  22.叶新
  《红旗》1975年第12期用此笔名《永远坚持毛主席的教育路线》。
 23.黎章
  《红旗》1976年第5期发表《邓小平全面背叛马克思主义》。

二、清华、北大大批判组
  1.梁效
  “两校”的谐音。“梁效”大批判组是在“四人帮”及迟群、谢静宜的直接控制下的写作班子。主要负责人有李家宽、宋柏年、王世敏。除署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在《红旗》发表5篇文章外,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8篇文章:1974年第5期《读〈盐铁论〉——西汉中期儒法两家的一场大论战》、1974年第6期《论商鞅》、1974年第10期《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1975年第3期《批判因循守旧 坚持继续革命》、1975年第8期《评林彪的卖国哲学》、1975年第10期《苏修争霸世界的经济根源》、1976年第5期《用革命舆论粉碎反革命舆论》、1976年第9期《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与孔孟之道》。
2.高路
高路、柏青都是1976年开始使用的。用此笔名在《红旗》共发表2篇文章:1976年第3期《反修必须批孔》、1976年第7期《评邓小平的买办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和常戈合写)。
  3.柏青

三、上海市委写作组
  1.罗思鼎
  “螺丝钉”的谐音。此笔名为上海市委写作组第一块招牌。始用于1964年。1974年法家著作注释工作会议期间,张春桥特意向江青介绍了写作组负责人朱永嘉,说“他就是罗思鼎。”《红旗》发表罗思鼎5篇文章:1973年12期《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1974年第2期《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1974年4期《评〈吕氏春秋〉》、1974年8期《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1974年11期《论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斗争》。
  2.丁学雷
  丁学雷即在丁香花园学习雷锋之意。丁香花园曾是李鸿章小老婆的别墅。上海许多人认为:“住在花园洋房里学雷锋”,这个笔名恰好是对写作组的讽刺。此笔名主要用来写文艺方面的文章。自1970年开始,用此名要经徐景贤批准。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3篇文章:1970年5期《人民战争的壮丽颂歌——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1年11期《批判刘少奇的反动人性论》、1972年1期《“龙江风格”万古常青——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
  3.齐永红
这是上海市委写作组经济组的常用笔名。后来不限于经济组,作为写作组的第三块牌子。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10篇文章:1969年第9期《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1970年第6期《工业必须大力支援农业——驳“支农吃亏论”》、1970年第7期《大家动手,自力更生——工业设备更新中两种思想的斗争》、1971年第5期《设计革命必须大搞群众运动》、1972年第1期《进一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1972年第8期《认真改进文风》、1973年第4期《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1973年第10期《必须重视党的基本路线》、1975年第12期《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976年第10期《化悲痛为力量》。
  4.翟青
  最初是哲学组的几个青年,故名曰“翟青”。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4篇文章:1973年第11期《科学普及读物要生动地宣传唯物辩证法——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1975年第4期《回顾“三反”“五反”运动》、1975年第7期《为青年出版更多更好的自学读物——评〈青年自学丛书〉》、1976年第3期《学一点中国哲学史》。
  5.任犊
  文学组的几个青年的笔名。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2篇文章:1973年第6期《大有希望的小将》(转载)、1975年第11期《让革命诗歌占领阵地——重读鲁迅对新诗形式问题的论述》。
  6.金继祖
  经济组的谐音。用此笔名在《红旗》1972年第2期发表《男女同工要同酬——评农村分配问题上的一种错误倾向》(与洪松合写)。
  7.方涛
也是经济组的笔名,后来不限于写经济方面的文章。
8.方亮
用此笔名在《红旗》1973年第2期发表《拍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纪录影片》一文。
9.方兴
用此笔名在《红旗》1973年第1期发表《用唯物辩证法观察路线斗争——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体会》。
10.方岩梁
“放眼量”的谐音。1968年开始用此笔名写杂文。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3篇文章:1973年第12期《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1974年第4期《“大有大的难处”——从〈红楼梦〉看反动没落阶级的虚弱本质》、1975年第9期《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
11.石仑写历史文章的笔名。1974年研究儒法斗争开始用此笔名。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2篇文章:1973年第10期《论尊儒反法》、1974年第10期《论“黔首”》。
12.杜华章
“读华章”的谐音。1975年在《红旗》第6期发表《按照无产阶级面貌改造文化队伍——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3.秦新
  徐景贤秘书张家克的笔名。用此笔名在《红旗》1975年第11期发表《大海的力量——评影片〈第二个春天〉的主题思想》。
  14.宫效闻
  “工交文”的谐音,即上海市工交组的文章。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5篇文章:1970年第2期《驳“浪费有理”》、1971年第4期《驳“潜力挖尽论”》、1974年第11期《发展工业一定要开展技术革新》、1975年第1期《要有一个全面规划》、1976年第3期《企业管理的两条路线斗争》。
  15.梁凌益
  “两零壹”的谐音。即在“201”房间写文章。用此笔名在《红旗》1975年第11期发表《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考——评〈韩非子〉》。
  16.任菁
  几个青年的笔名。用此笔名在《红旗》1973年第1期发表《在斗争中培养工人干部》。
  17.康立
  “康”指上海市康平路,“立”即“理”的谐音,康平路之理论文章即“康立”。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3篇文章:1974年第2期《评万事“无有大于此者”——蒋介石的“元旦文告”说明了什么?》、1974年第3期《孔子和林彪都是政治骗子》、1976年第6期《绝不能同资产阶级讲平等》。
  18.翟平
  “翟”即“哲”的谐音。哲学组写的评论文章多用此名。用此笔名在《红旗》1974年第8期发表《儒法斗争是“狗咬狗”吗?》。
  19.秦景池
此笔名多用来写杂文。《红旗》1975年第8期发表《苏修鼓吹“三不”主义的目的何在?》。
20.赵前
《红旗》1975年第1期发表《“传心术”的妙用》。
21.齐坚
《红旗》1975年第7期发表《巩固和发展上山下乡的成果》。
  22.范毅平
  “范毅”,“翻译”和译音。即上海市翻译组的评论文章。《红旗》1976年第7期发表《决不和工人讲平等的新贵族——评苏修剧
本〈一个能干的女人的故事〉》。
  23.胡雨涛
  上海市写作组搞自然科学文章的笔名。《红旗》1976年第8期发表《对生命认识的两种世界观斗争》。
  24.魏峡安
  “快马加鞭未下鞍”后三字的谐音。《红旗》1976年第5期发表《阶级敌人是虚弱和孤立的》。
  25.方锷
  刚刚锋芒毕露的意思,是肖木的笔名。《红旗》1974年第9期发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研究儒法斗争》。
  26.樊子山
  哲学组的笔名。《红旗》1976年第9期发表《愈经磨练 意志愈坚》一文。
  
四、文化部(文化组)写作组
  1.初澜
于会泳从上海音乐学院带来张伯凡、陈应时、孙维权三人到文化部工作。“初澜”谐“初来”音,即三人刚从上海来京。用此笔名在《红旗》共发表6篇文章:1974年第1期《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谈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1974年第3期《评晋剧〈三上桃峰〉》、1974年第4期《深入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从标题与无标题音乐问题的讨论淡起》、1974年第7期《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1976年第1期《一部歌颂文化大革命的好影片——评〈春苗〉》、1976年第3期《坚持文艺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
2.江天
文化部“创办”的第二个笔名。此名的政治涵义,有人认为是为江青写文章,“江天”即江青天下。用此笔名在《红旗》发表3篇文章:1974年第3期《让工农兵英雄形象牢固地占领故事片阵地》、1974年第6期《英雄光辉照银幕——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平原作战〉、〈杜鹃山〉》、1976年第8期《邓小平为什么替“老戏”招魂?》。
3.方进
《红旗》1974年第6期发表《小戏创作的可喜收获——评越剧影片〈半篮花生〉》。

  除《红旗》杂志社、清华北大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文化部写作组外,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的“唐晓文”(“党校文”的谐音)也很活跃,先后在《红旗》发表3篇文章:1972年第2期《读几本哲学史》、1972年第8期《从认识史看先验论的破产》、1975年第1期《为什么说荀子是法家?》。

原载  中国文革研究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3 07:04 , Processed in 0.0170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