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30|回复: 0

读者补叙“文革时期的思想解放先驱”/炎黄春秋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1-9 12: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振邦等 读者来信摘登(2009.10)

  我读了贵刊2009年7月号上刘济生写的《文革时期的思想解放先驱》一文,其中第四部分有一段写道:“‘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解放先驱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1979年以后,群众出版社的编辑搜集了各地有关这方面的报告文学和通讯特写,到1981年,陆续出版了三本书,书名分别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人们》、《党和人民的好儿女》、《划破夜幕的陨星》。这几本书列举的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解放先驱人物有44人被处死刑杀害了,只有个别几个人幸免于难。各地公安部门还有一定数量的这样‘反革命’,没有人通过媒体表彰他们。所以说,究竟有多少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解放先驱,就是个未知数了……”

  这段文字勾起了我40多年前的一段回忆——

  我工作在东北边陲的一座煤城,这里的政治神经并不敏感,可就是在这里,于1968年7月2日,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大街的醒目处,有人张贴蜡纸钢板油印的传单,贴传单者自称为“共产主义小组”。其内容是坚决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个人迷信,反对大学停办。并引经据典地说“文化大革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鼓吹人们抵制这个运动。这在当时,不啻于晴空响了一个惊雷,弄得人们如临大敌,当时被定为“6872”重大反革命案件,限期破获。那时公检法已被砸烂,无产阶级专政是群众的专政,于是,就由造反派们负责地毯式的排查,各单位、机关、学校、街道都掀起了揭发检举高潮,人人都必须说明白,搞得人人自危,鸡犬不宁。还好,毛泽东思想又一次取得了伟大胜利,不几天案件就宣布告破。人们才如释重负地长吁一口气,敲锣打鼓地庆祝这一伟大胜利,并更加证明了阶级斗争没有熄灭,搞“文化大革命”十分必要。

  原来,这个“共产主义小组”是由几个工人和几个学生组成,其主犯为马俊发、王成福(工人),成员有卢雪玲(马之妻)、吕守福、程佳生(66届高中毕业生)、马俊生(马俊发之弟)、闫胜官(矿工)、李国志、宋永安(中学生)等十多人。其中马俊发、程佳生、卢雪玲、吕守福等人贴完传单后自知“罪责难逃”,便从密山国境线越境逃往原苏联。据宣判时称,苏联还为他们提供了电台,让他们在电台上恶毒地攻击“文化大革命”,攻击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实属十恶不赦。后经我国外交途径交涉,苏联将马俊发、卢雪玲等递解回国,但留下了吕守福和程佳生。在国内的当然都一一抓捕归案。

  全市召开了万人参加的宣判大会,马俊发、王成福、卢雪玲、闫胜官、李国志、宋永安等六人被判死刑(军管会首长宣判),当场枪决。卢雪玲时值预产期,即将分娩。宋永安只有十六岁。马俊生以下分别被判死缓、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不等。

  时过一年左右,程佳生潜回国内,据说是受苏联派遣充当苏修特务,一入境便被抓获,当然死罪难逃,枪毙了事。至此,这个小组只有吕守福一人逍遥法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时,马俊生等人均被释放,并都安排了工作。死者平反与否,因未公布,不得而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到处招商引资,吕守福从俄罗斯回国探亲,据说是他在俄罗斯娶了一个俄罗斯靓女为妻,并当上了一个皮革厂的厂长。回来时市政府曾设宴款待。昔日死囚犯,今日座上宾,因祸得福,让人嗟叹。

  我写此信如有不实之处,愿负全责。目的是借用贵刊一角,以读者来信或来函照登的名义均可,让那几个游魂的名字留下一点痕迹,也是对他们的一点安慰。

                                                    黑龙江省读者 任振邦

纠错

  《炎黄春秋》2009年第7期《文革时期的思想解放先驱》阅后,刽子手们杀害先驱们的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他们的暴行,在《红岩》的渣滓洞、白公馆都找不到;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也成了小巫。

  “张志新被杀害之前,被割断喉咙,用一条黑布缠住她血迹斑斑的脖子。丁祖晓被杀害前,因她喊口号,头被埋在一堆生石灰里。她牙关被刺刀撬开,一团棉纱塞进嘴里,当她再次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只见她脸上粘满石灰,从眼里流出两行鲜血。”(《炎黄春秋》09第7期56页)

  从以上文字看,张志新、丁祖晓是两位女烈士。(但57页的文字中写到“反对个人崇拜,丁祖晓烈士更是旗帜鲜明。他对‘忠’字匾、宝书台、五个第一这些个人崇拜的具体形式,给以猛烈的抨击。请看他一张传单……”两次用“他”而不是前页的“她”,丁祖晓又似乎是个男烈士。)

  文中提到的贵州烈士马绵征,(文中误为马锦征)这个三十年前贵阳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个宁死不屈的女性。

                                              贵州读者 黄育中

原载《炎黄春秋》2009年第1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3 07:08 , Processed in 0.0172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