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76|回复: 0

《文汇读书周报》新华社“天安门事件平反”电讯稿发出前后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09-12-8 0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庆全

    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电讯稿《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则电讯稿,本来是在刚结束的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报道中的一段话,在当时中央对这件事情还没有公开明确的说法的时候,这段话重大的新闻价值就凸现出来。新华社单独摘出来发电讯稿,在舆论上推动了天安门事件的彻底平反。但这则电讯稿又是怎样面世的呢?《纵横》杂志今年第2期刊登了徐庆全的文章,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披露了该电讯稿发出的前前后后——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北京市委在“捂天安门事件的盖子”

    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有“两个凡是”的禁锢,对天安门事件的错误定性一直成为不能触动的禁区。于是,邓小平的复出被拖延了很长时间;广大人民的要求也被中央漠视了两年之久。

    1977年8月,《人民日报》刊登了署名“杨西岩”的来信,对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同志提出了批评。由于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的定性,是通过吴德之口宣布的。所以,杨西岩认为,天安门事件至今没有得到平反,是北京市委,主要是吴德在“捂盖子”。这封信的发表,在中央引起了震动,也引起了华国锋的不满。在一次会议上,华国锋特意谈到对《人民日报》发表这封信的意见:

    《人民日报》前天发表了一个读者来信,说“捂盖子问题”。几个报都转载了,香港也转载了,而且加了标题:“谁捂北京市委的盖子?”这封信发表是谁决定的?政治局主席、副主席都不知道。报纸发表群众来信,支持群众是对的,但点政治局委员的名,为什么不请示?……北京市委的问题,中央是知道的,并委派先念、东兴、耀邦同志去解决。……《人民日报》是不大慎重,……这样一点名,北京很紧张,连夜开会,要检查,请示中央,政治局就要开会了。北京问题不是不准登,但要请示报告……(引自《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从华国锋的讲话来看,所谓北京市委“捂盖子”——对天安门事件的平反——的问题,实际上根子在中央,在以“两个凡是”为治国方略的华国锋。但是,杨西岩的信虽然使《人民日报》招致了批评,但毕竟揭开了北京市委的“盖子”:稍后,吴德向中央提出辞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职务,中央调林乎加任市委第一书记。

    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话写在一张小纸条上

    1978年10月到11月,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平反问题,又一次提出来了。但北京市委对天安门事件的表态,是在会议作总结报告的时候,而且方式也有些特别。参加这次会议的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周鸿书回忆说:在为会议作总结的会上,贾庭三讲话,每个代表都发了一份铅印的报告稿。讲到后来,贾庭三离开讲稿,从旁边拿出一张小纸条,念了一段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问题。

    贾庭三念的小纸条的内容,大致就是后来《北京日报》发表的会议报道稿中的关于天安门事件的说法:

    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滔天罪行的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完全是革命的行动,对于为此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这段话,虽然并没有出现“天安门事件”五个字,但三个“完全”的连续运用,实质上是否定1976年4月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行动是反革命事件的。

    11月15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报道,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那段话,也在这个有4000字左右的报道里面。新华社敏感的人们,立即发现了其重要的新闻价值。

    “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单发,恐怕林乎加同志也定不了。”

    最先注意到北京市委态度的,是周鸿书。他回忆说:

    我听了贾庭三念的小纸条的内容后,觉得这实际上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感到很重大。我就找总社国内部主任杜导正。我把这个情况给老杜谈了,说能不能单独发表这一段。老杜看了稿子后,非常支持我的提议。他表示,争取一下试试。

    回到分社,我在起草会议的新华社通稿时,有一个考虑。虽然老杜支持单发,但还要经过北京市委同意才行,如果北京市委不同意单发,我担心关于这一段就发不出来了。所以,我在写稿子时,就把这一段放在稿子里,而没有单独写一条。但是,在送审稿时,我要争取北京市委同意单发,因为老杜也表示了这样的意见。14日晚,我在将稿子送给毛联珏审查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此稿总社有关领导看过。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建议拿出来单发,要否?请您审定。

    夜里11点钟左右,毛联珏来电话说:老周,你的稿子我看过了。如果就照这样来发,我这里通过了。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单发,我定不了,这得请示林乎加同志。他沉了一下又说:恐怕林乎加同志也定不了。

    既然这样,我也不好说什么。给总社打电话通知照大稿子发后,我又给老杜打电话,说明了毛联珏的态度。老杜沉吟了一会儿说:那就算了吧。

    第二天早晨,我听新闻联播,没有我写的消息;翻阅报纸,也没有。我感到奇怪,总社为什么没有发消息?

    周鸿书的奇怪很正常,因为按照惯例,北京市委开会的消息,新华社应该在当晚就发出电讯稿。这一次新华社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对于如何报道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问题,还没有拿定主意。杜导正回忆说:

    看了周鸿书的稿子后,觉得报道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内容非常重要,但淹没在长长的报道里,不突出。我认为这是应该重点突出的内容。所以,我就和国内部的几位副主任于明、冯健等同志商量,能否就这一段发一个电讯稿。因为事关重大,国内部总编室将稿子送给穆青、李普同志审定。穆青、李普同志表示支持。穆青同志告诉我,他和曾涛同志商量后再做决定。当晚,他和曾涛同志商量过,得到了曾涛同志的同意。

    因为要商量,所以新华社的电讯稿也就没有在当天发出。当晚,穆青与在京西宾馆开会的曾涛通了电话,两人取得一致意见。

    新华社决定用“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个标题

    第二天,由杜导正主持,国内部开会商量发电讯稿的事情。周鸿书回忆说:

    ……大家立刻开始讨论如何落实曾涛意见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觉得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按照我原来写的稿子发,但在导语里突出天安门事件的平反;一个是单发,但大家都有顾虑,担心通不过审查。

    到后来,我说:我讲个馊主意,看行不行。今天的《北京日报》已经登了会议的报道,里面有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那一段。我们是否可以从报纸里把这一段抽出来单发。

    大家认为,我这个主意还不错,既单发还不用送审,两全其美……老杜最后拍板说:做两个方案,一个是摘出来单发,一个是放在导语里,但要把老周的稿子调整一下,最后送给穆青来定。

    穆青拿到稿子后,就通知国内部做好发稿的准备。标题是曾涛、穆青他们反复斟酌的,老杜也参与了。穆青回忆说:

    标题是再三斟酌的。国内部曾经定过一个长标题,这个标题是确切的,但不醒目。经过大家几经反复,最后确定了这个标题。这个标题一加上后,把这件事情的政治意义完全突出出来了,所以,我们就用这个标题。

    但是,当时中央和北京市委都没有说“平反”两个字。《北京日报》只提“完全是革命的行动”。所以,用这个标题是有一定风险的。

    曾涛:如果这篇稿子出了问题要坐牢,你可得陪我一块去。穆青:行,我跟你一块去。

    在此期间,曾涛还征求过林乎加的意见。林乎加回忆说: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涛对我说:我们新华社想把天安门事件单独发电讯,行不行?我回答说:我们的讲话是经中央批准的,你们怎么发,是不是要请示,是你们的事情嘛,我可没有权力干涉。

    与此同时,曾涛与穆青之间,也为是否请示中央这个问题,电话来往不断。穆青回忆说:

    这中间,我们还商量要不要向中央请示。我们俩商量是,不能请示,一请示就完了,就等于给否了。曾涛同志给我透了个底,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同志和很多同志都提出来应该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这么多老同志,这么高的呼声,看来这么做没有错。只要我们胆子大一点,完全可以这么做。所以我们才最后下了决心。如果没有会议上的信息传出来,我也不敢下这个决心。所以,这个事情是当时中央工作会议和新华社的编辑部来回协商,最后下决心共同负责。

    到晚上7点临发稿了,曾涛同志又打电话给我,说:怎么样,穆青?下决心就这么发好不好。我说:好啊,我们大家都同意这么发。

    曾涛像是开玩笑地跟我说:如果这篇稿子出了问题要坐牢,你可得陪我一块去。我说:行,我跟你一块去。

    那天,我整整担心了一晚上。但是,第二天也没有什么事,而且反映是一片欢呼。华国锋给《天安门诗抄》题写的书名发表出来后,我们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这个标题一加上后,把这件事情的政治意义完全突出出来了,但是,用这个标题是有一定风险的。

    ——穆青

    《文汇读书周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6-2 23:13 , Processed in 0.0183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